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拼音.docx免费下载(word版可打印)
Qi Xiang Xue Jia Zhu Ke Zhen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他的研究不仅在科学领域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乃至世界气象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竺可桢一生致力于科学教育与普及工作,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进步。
早年经历与求学之路
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1906年,他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预科班,开始接触西方科学知识。1910年,竺可桢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学习农学,后转至哈佛大学攻读气象学,成为第一位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留学期间,他广泛涉猎数学、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知识,为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投身科研与学术成就
回国后的竺可桢,积极投入到中国的气象学建设中。1927年,他参与创建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这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气象研究机构。在他的领导下,该所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气象观测系统,开展了包括天气预报在内的多项开创性工作。竺可桢还主持编写了《中国气候概论》一书,系统最后的总结了中国气候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推动环境科学与人文关怀
除了专注于专业领域内的探索外,竺可桢还非常关注环境保护问题。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他就提出了“人地关系”理论,强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呼吁社会各界重视生态平衡。这一思想比国际上同类观点的提出要早得多,在当时具有前瞻性和警示意义。竺可桢还是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的学者,他倡导“科学救国”,鼓励青年学子投身于国家建设;晚年时,即使身体状况不佳,仍坚持写作,留下了大量关于科学、教育等方面的珍贵文献。
纪念与传承
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多种方式来纪念竺可桢。1978年,中国科学院设立了“竺可桢奖”,以表彰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科技工作者。竺可桢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供人们参观学习。更重要的是,竺可桢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学家不断前行。
本文是由每日作文网(2345lzwz.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拼音Word版本可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