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女渡河与牛郎相遇而形成的
我现在住在我女儿国外的家里。每年,一家人在庆祝中国传统春节前后,都会遇到西方人的情人节。西方的情人节是在公历的2月14日。每天,女婿下班回家,都会带一束鲜艳的花束和一点巧克力。这是给我女儿和家人的情人节礼物。这是西方的民间节日。
民俗是地域性的。过这样的情人节,我们中国人,尤其是像我这样的老人,有点不习惯。因为,在中国老年人眼里,恋人总是指恋爱中的未婚男女。恋人结婚,就是夫妻。当他们年轻时,他们被称为年轻夫妇。当他们老了,他们是长期的伙伴。夫妻之间是夫妻,不是旧情人。当我听说我结婚了,还在给爱人打电话的时候,老人的第一反应是我遇到了“小三”“小四”等等。我们不习惯在海外过外国人的情人节,不是因为我们买不起鲜花和巧克力,而是因为中国人不庆祝情人节。
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和民俗也涌入了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20世纪80年代,圣诞文化盛行。不是基督徒的人也会像雪花一样庆祝圣诞节,吃圣诞大餐,咬火鸡,送圣诞卡。当然,经过几年的兴奋,非基督徒的中国人发现圣诞节的圣人不是孔子的圣人,所以圣诞节变得忽冷忽热。在中国新年商店出售的卡片上,圣诞快乐的字样变成了新年快乐和春节快乐。改革开放政策中的中国人模仿西方情人节,给年轻的恋人安排一个节日,赚点辛苦钱,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中国人一直都有融合外来文化的能力,所以有人把中国情人节安排到了农历七月初七,把中国七夕“讨巧”当成了中国情人节。这种做法不能说不高明,但有人把乞食节的农历七月初七改成了公历的初七。不知道这个节日的主角牛郎织女会不会用全球电子表,会不会耽误太后在鹊桥相会的农历新年。
文献介绍,西方情人节包含一个典故。据说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有一个暴君,名叫克劳迪斯。克劳迪斯宣扬暴力,并疯狂地战斗。当需要男人打仗时,克劳迪斯命令所有男人上战场,不允许他们订婚或结婚。所有订婚的人都不得不解除婚约,这让人抱怨。据说在暴君克劳迪斯的宫殿旁边有一座神庙。那时,人们结婚时,必须去寺庙结婚并接受祝福。庙里有个叫瓦伦丁的和尚。瓦伦丁对暴君克劳迪斯非常不满。作为一个和尚,他想献身于上帝,不能结婚。然而,他热情地为订婚和结婚的男女服务,反抗克劳迪斯,坚持为人民举行婚礼。当暴君克劳迪斯得知瓦伦丁抗拒他的命令时,他派军队进入神庙,逮捕了瓦伦丁,把他关进地牢,并在公元270年2月14日将他折磨致死。
为了纪念这位献身于基督教事业,为人民婚姻婚姻服务的僧人,西方人将2月14日定为情人节。西方情人节的内容与涉及的恋人没有直接关系。应该被赞美和记住的是基督教神职人员,他们忠于自己的信仰,为上帝而被引导。因此,西方人庆祝情人节时,教堂里没有纪念情人节的活动,节日仪式通常只向恋人赠送鲜花和礼物。故事说有一个主教(这个主教在公元270年能结婚吗)的女儿钦佩瓦伦丁。在瓦伦丁被处死前,她把自己的巧克力送给了和尚,以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当人们庆祝情人节时,他们经常送巧克力。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那么巧克力就不应该在节日里送给恋人,而应该作为礼物送到教堂的祭坛上送给瓦伦丁。现在把巧克力送人,是不是意味着诅咒接受者
中国人很早就有赞美恋人坚贞爱情的故事,这就是牛郎织女的神话。文献中对这个故事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大东”。“大东”有“我是织工,我是终日织工”和“我是牛郎,不是仆人”的句子。到了东汉时期,《风俗通义》一书中明确记载“织女七夕过江,使鹊为桥”。可见,东汉时期,牛郎织女隔在天河两岸的故事,是喜鹊搭桥,织女渡河与牛郎相遇而形成的。相传《魏晋古诗十九首》第十首,是描写织女渴望与牛郎相会,终日哭泣的诗句。诗歌:
“一路牛郎星,交角河汉女。瘦手,做织布机。一整天,没有章节,没有眼泪。汉江清澈浅浅,差别有多大迎沂水,脉不能言。”
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年。虽然各地的口头故事略有不同,但基本情节是一样的。中国民间故事神话集系列包含牛郎星和织女星的故事。在这个版本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混合了四种类型的中国民间故事。
一开始兄弟俩分开,恶嫂没有成功伤害牛郎哥哥;
其次,牛郎放牛,老牛救星报答恩情;
三是太后的织女下来洗澡,牛郎偷了裙子留住织女。
第四,牛郎织女夫妇和睦相处,生了两个儿子。王太后发现后,牛郎织女下宫追击织女,牛郎织女追击两个儿子。王母用金钗画了一个天河,挡住了夫妻交合。临别时,织女从袖子里拿出编织用的石榴,扔向牛郎。因此,在浩瀚的天河两岸,分别有织女星、牛郎星和藤黄。在牛郎星旁边,有两颗小星星,就是牛郎挑的箩筐里的两个孩子。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随着改革开放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的人们有了情人节的需求。因此,人们把流传两千年的七夕故事作为中国情人节的内容,赋予七夕乞巧节新的内容和形式。这应该是中国民间文化随着舆论的变化而自然变化的一个例子。然而,中国人并没有机械地照搬西方情人节,而是用自己的故事丰富了世界民间情人节的宝库,因为中国新情人节的内容似乎更丰富了。
首先,西方情人节是基督教僧侣为他们的爱人和他们的基督教信仰服务的庆典。所以情人节关注的是嫁给恋人的和尚,而不是主角恋人。中国情人节不一样。中国的情人节是牛郎织女的节日,也是他们坚贞爱情的节日。中国人关心的不是和尚的生活,而是牛郎织女的生活。清代姜钟翊的《羊城支竹词》有一句话是这样问的:“年年岁岁,乞新秋,果果奉沸水。最后鹊桥还没有过,所以打算问这个关于牛的问题。”
其次,西方情人节批判了执行刑罚的国王克劳迪斯的残暴,中国情人节也批判了分裂家庭的西方太后。但中国故事对西王母的批判是适度的,故事还是做了安排,维持牛郎织女的关系。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七夕》诗中写道:“凤扇斜开,星桥跨鹊。会在世界上争取一次告别,以换取一年一度的”。李商隐用美丽的画面来描述牛郎织女的相遇,感叹他们是忠贞不渝,还是一年才聚一次。
东西方情人节故事分属两个不同地域的有神论信仰文化体系。然而,西方情人节故事的主角只是世界上的一个牧师,而东方情人节故事的主角只是神圣世界中的一个女仆和牛郎,他们在基督教和道教的族谱体系中并不是神。
第三,西方情人节属于西方信仰文化,来源于物质文化层面,只有鲜花和巧克力。然而,中国情人节的信仰文化似乎在更大的范围内源于物质文化层面。一个是家家户户做油炸面食应有尽有的水果,另一个是全世界的女人在同一天举行智能针游戏,做刺绣等等。
江南的《浦西小志》记载,“七日是良辰。用粉条把各种花样切好,放在油里炸了吃,这叫吃。
聪明。蚕豆,叫兰豆。偶尔会有水果和水果展示,还会举办小型宴会。
《法华乡志》记载:“七夕日,妇女作为乞食方,用凤仙花汁染指甲,月下放针。这是一个田野欣欣向荣,村民们兴高采烈的月份。他们举办了一个比赛来看年轻的庄稼”。
浙江的《萧山县志稿》记载:“七夕日,女子取芙蓉花毛去污垢。妇女们拿着瓜和水果,放了几盆水在陈婷面前展示。并掐断了孩子怀里的长命缕端午,说是巧合。好人睡不着,但看看天上的云。”
海南万州纪事报记载,“七夕,少女之家在中庭立果,拜星耍小聪明。用丝线将一根针穿进一颗星星,穿过它的人称之为聪明。"
由此可见,在中国的情人节,最活跃的莫过于长期处于生活底层的中国女性的生活和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七夕“讨巧节”比西方情人节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陈(中国著名道教专家,原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