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渐渐亮的时候说再见
“晴云巧,飞星散恨,韩隐曌黑暗。冯一遇,便胜,但人无数。”提起七夕,秦观的“鹊桥仙”自然会浮现脑海。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千古传唱,今天人们把七夕和“一场梦”看作“中国情人节”,对应的是西方的2月14日情人节。
中国情人节起源于古代对天象的崇拜。农历七月之后,夏季的炎热逐渐消失。晚上坐在石阶上会觉得微微的凉意。这个时候抬头,可以看到夜晚的牛郎星和织女星空特别闪耀。在民间传说中,这两颗星被解读为一对分离的恋人,隔着银河系面对面,无法说话。他们只能在每年的7月7日见面,说出心里话,在天渐渐亮的时候说再见,等明年再见面。
“一路牛郎星,交角河汉女。瘦手做织布机。”传说织女生来就有一双巧手,是个好女工,她制造了满天的云彩。每个女人都羡慕自己的巧手,希望自己能像织女一样聪明伶俐。因此,每到七夕,女人都会在月下穿针穿线祈求好运。
据文献记载,七夕乞巧的习俗始于西汉。《西京杂记》中说:“七月七日开衫楼里,汉代的彩衣女子常穿七孔针,皆是Xi织。”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的情人节习俗越来越兴盛。人们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用五颜六色的装饰品装饰庭院,展示香盒,献上鲜花、水果和食物。李商隐曾写过《七夕集》,歌颂七夕的热闹:“花果千朵香,钹遍地。”拜月祈祷结婚生子也是七夕的重要节日。敦煌遗书中的《武庚传》描述了几个女人从初一到初五的急切心情,期盼着牛郎的到来。《长恨歌》中唐黄明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哭了几千年。“七月初七,在长生殿,我们在寂静的午夜世界里偷偷告诉了对方。我们希望在天堂里飞翔,两只鸟同一个翅膀,在地球上一起成长,一棵树的两个分支..”其实古代人七夕祈福并不局限于婚姻爱情,只是因为文学作品的渲染,给七夕蒙上了浪漫的爱情色彩。
在古代,年轻人受到男女大防御的约束,见面的机会很少。欢乐的节日为美好的相遇创造了机会。在古代,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是男女聚会的好时机。明媚的春天,泉水边,“巫师和女人,齐一互相逗弄,给他们舀药”。唐长安袁宵夜“10万人点起蜡烛,见红妆在门口开路。钟声一唱,夜更黑了,罗旗的大街上满是尘土和芬芳。”宋代七夕被定为官方节日,举国欢庆,生意兴隆。汴京城“七夕前三五天,罗旗街头车水马龙”。逢年过节,女人们走出闺门,去踏青、逛街、看灯、赏月。穿着戏服旅行的女孩比星星、月亮和灯笼更美。“笑着笑着带着淡淡的香味”,多少爱随之而来。
纵观古老的传统节日,似乎男女相遇和随之而来的爱情只是节日的衍生物,却在漫长的历史中熠熠生辉,有着无穷的吸引力。真挚活泼的情感足以感动千年后的传唱。
在一个开放自由的现代社会,男人和女人不再需要打着节日的幌子约会。聪明的商家懂得利用节日进行营销,为情侣打造精美的礼物和丰富的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都发生了变化,但不变的是对幸福的追求。无论是《月上柳梢,黄昏后人逢》还是《和你一起看流星雨》,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始终如一,新的故事不断演绎。(斯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