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俗语句子这下发朋友圈不愁了!

1、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释义:比喻人人痛恨,群起而攻。 例句:现在不同了,满鞑子已经摇摇欲坠。尤其从铁路风潮发生,就像“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 【七钱银子二分铜的银元——假也假不了多少】(歇)银元:也作银圆,旧时使用的银质硬币,价值相当于七钱二分白银。一个银元掺进了二分铜,所占的比重很小。 指即使有假也假不到哪里去。

3、 【贫不与富敌,贱不与贵争】(谚)贫穷人家不和有钱人家作对,地位卑贱者不和有权有势者争斗。指旧时社会制度维护的是有钱有势阶层,不为贫贱大众作主。 也作贫莫与富斗,贱莫与贵争。 贫不与富斗,民不与官争。

4、 【一个吹笛,一个捏眼】(惯)比喻相互配合。

5、 【放火自烧身】(惯)比喻本想谋害他人,最终却害了自己。

6、 【欲多伤神,财多累身】(谚)贪欲多损伤精神,财物多累坏身心。诫人清心寡欲。

7、 【四面光八面圆】(惯)比喻处世圆滑,哪一面都不得罪。

8、 【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歇)杂面:用绿豆、小豆等磨成的粉制成的面条,下在锅里,水是水,面是面,看得很清楚。指对方想做什么事情,安的什么心,自己看得非常清楚。

9、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谚)指在饮食上宁可少而精,不要一味贪多。 也作“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桃一筐”。

10、 【雷同】“雷同”现在指两个东西极为相似。一般指抄袭现象。 “雷同”最早出处是《礼记》。《礼记·曲礼》上记载:“毋剿说,毋雷同。”汉代郑玄注:“雷之发生,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已,不当然也。”意思是说,打雷的时候,万物同时都响应。人应该用自己的心去断其是非,不要他人之说以为己语,像万物闻声而应那样。所以,雷同还有“随声附和”的意思。《汉书·刘欲传》:“或怀妒忌,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就是指随声附和。但,“随声附和”今已不取其义。后“雷同”引申为抄袭现象。

11、 【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 释义:不干坏事,自重自爱。 例句:“告诉你,我这个人可是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我不跟你们干这号事儿!”

12、 【好物不贱,贱物不好】(谚)好货物价钱就不会便宜,价钱便宜的货物必定不好。指货物的质量和价格成正比,要买好货就不要图便宜。 也作好货不便宜,便宜无好货。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13、 【狮子大开口】(惯)1比喻要价或提的条件太高。2形容嘴张得太大,吃东西太快。 也作狮子大张口。 狮子大张嘴。

14、 【债有主,冤有头】见“冤有头,债有主”。

15、 【一人摊重,十人摊轻】(谚)摊:分摊。指一个人干起来负担很重的事,十个人分摊干就轻快得很。

16、 【厅上一呼,阶下百诺】见“堂上一呼,阶下百诺”。

17、 【吃不死的痢疾,饿不死的伤寒】(谚)痢疾:一种腹痛、腹泻的传染病。伤寒:中医指多种发热的病,或由风寒而引起的病。指痢疾病患者不怕多吃,伤寒病患者不怕受饿。 也作“饿不死的伤寒,吃不死的痢”。

18、 【做贼遇上打劫的】(惯)指遇上了对手。 也作“做贼的遇上截路的”。

19、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20、 【骨头里榨油】(惯)比喻残酷地剥削或敲诈勒索。

21、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释义:不要求进取,只求保持现状。 例句:“岳父大人如此关怀这批苦力,中央军知道了一定感激不尽的。……” “唉,老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就是了!”

22、 【大槐树】槐树是个很普通的品种,全国各地都有种植,缘何只有洪洞县的大槐树闻名于世? 在国内许多地方和海外华侨中,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古老的歌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原来,在山西省洪洞县城北二里处,有座始建于唐代贞观二年(628年)的广济寺,寺旁有株汉代古槐,“树身数围,荫蔽数亩”,长势十分旺盛。槐树上老鸹窝层层叠叠,无数鸟儿在此盘旋聒噪,成为远近闻名的一道风景。明代初年,就在这棵大槐树底下,发生了一件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大移民。一群群男女老少手拿“凭照川资”,在官兵的催逼下走向新的定居地。这株洪洞古槐,留在移民的心中。明朝初年为何要大移民? 元末明初,由于连绵不断的战争,致使冀鲁豫苏和两淮一带,十室九空。 而且自然灾害接连不断。从《元史》记载看,元末较大的水旱灾害,山东18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颗粒无收的蝗灾竟有18次之多,出现了“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荒凉局面。明朝建国后,有些州县人烟稀少,形同虚设。据《明太祖实录》:洪武十年(1337年),河南等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十六。”七年之后,又把全国不足3000户的30余州降为县。为此,朱元璋做出了千里移民以充实各地的决定。 当时的山西如同世外桃源,风调雨顺,没有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人口激增。据《明太祖实录》:洪武十四年(1381年)统计,当时的河南人口为189.1万人,河北人口189.3万,而山西人口多达403.04万人,比河北河南两省人口总和还多出30万人。要实现向中原一带的移民方针,山西自然成了理想的选择地。 洪武九年(1376年)移民开始。《洪洞县志》记载:当时政府规定:“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其余一律外迁。移民主要来自大原府、平阳府和潞、泽、辽、沁、汾五州(即今太原、临汾、长治、晋城、沁县、汾阳一带),因洪洞人口稠密,交通便利,被政府定为移民集散中心,从此名留青史。据传,在孩子临行前,父母把其小脚趾咬为两瓣,留为记号以备以后认亲,从此全都成了复形小脚甲。传说,凡长“猴指甲”的都是洪洞县来的。 现在,每年的四月一日到十日为“寻根祭祖节”,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以不同的方式,表示对祖先故土的崇敬与怀念之情。“荫庇群生”的大槐树永远扎根在无数炎黄子孙的心中。

23、 【屎壳郎打嚏喷——满嘴喷粪】(歇)屎壳郎:学名蜣螂,昆虫,身黑,吃动物尸体或粪尿。指信口胡说。含责骂意。 也作“屎壳郎打喷嚏——满口喷粪”。

24、 【小车子不拉——推好】(歇)推:谐“忒”。指太好了。表示赞美或赞同。

25、 【响鼓偏用重槌敲】(谚)响度很大的鼓,偏要用重槌敲打,才能发出更亮的响声。比喻对德才兼优的青年,更应加强教育,以造就成出类拔萃的人才。 也作响鼓还须重锤敲。 响鼓离不开重槌。

26、 【拿着蚂蚱喂老虎】(惯)比喻东西太少,满足不了需求。

27、 【海上飘白云,海底藏黄金,只要海不干,鱼虾便成群】 释义:形容大海美丽富饶。 例句:“对,又大又美,而且非常富饶。俗话说:‘海上飘白云,海底藏黄金,只要海不干,鱼虾便成群。’”接着纪洪涛又兴致勃勃地给她讲怎么看水纹,辨流向,避暗礁,识鱼群。

28、 【糖大蒜——又甜又辣】(歇)形容人嘴上甜美,手段毒辣。

29、 夏不睡石,冬不困板。

30、 【瓶口扎得住,人口扎不住】(谚)瓶口可以封住,人嘴却无法封住。 指人们总是要评论是非,传播消息。 也作“瓶口易扎,人口难封”。

31、 【七十三、八十四】民间有所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七十三、八十四”对上岁数的人是一个忌讳的岁份。其实,“七十三、八十四”这两个年岁并不神秘,也不可怕,它只不过是我国历史上两个圣人归天的虚龄罢了。一个是春秋时期的圣人孔丘,一个是故国时代的亚圣孟轲。 正巧孔子年仅七十三虚岁时命归于天,孟子活到八十四虚岁。因为孔孟都被尊为“圣人”,谁也不敢活过圣人,所以,他们归天的年龄也就成了不吉之年了。 实际上,在我们周围的老年人中,死在七十三或八十四岁的,其实完全是一种巧合,如果比其他年龄段稍多一点的话,也是因为心理压力过重导致的,并非迷信所致。

32、 【卷地皮】(惯)比喻贪官对百姓残酷地剥削掠夺。 也作“刮地皮”。

33、 【百灵鸟不忘树,梅花鹿不忘山】(谚)指百灵鸟不忘它生活着的树林,梅花鹿不忘它生活着的深山。 比喻人无论生活环境怎样变化,都绝不可忘本。

34、 【宁撞金钟一响,不擂破鼓千通】(谚)宁愿撞一下金钟,也不去擂干通破鼓。比喻宁可和能人作短暂的接触,也不要和平庸低劣的人多打交道。 也作宁撞金钟一下,不打破鼓三干。 宁打金钟一下,不敲铙钹三千。铙钹(na。b。):铜铸的打击乐器。

35、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谚)缘:缘分。旧指人与人能否相遇、相识,主要靠缘分。 也作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对面却成仇。 有缘千里巧相投,无缘对面不能留。

36、 【吐口唾沫是个钉儿】(惯)比喻守信用,说话算数。也形容人霸道,说出话来别人必须照办。 也作吐口唾沫都是钉。 吐唾沫落地是钉。 一口唾沫一个钉。

37、 【骑上毛驴找毛驴】(惯)比喻到处寻找就在自己身边的东西。

38、 【西方不亮东方亮】见“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39、 【恶人自有恶人磨】 释义:厉害的人自有厉害的人去对付。 例句:看的人随后跟来,观看两家怎地结局?铜盆撞了铁扫帚,恶人自有恶人磨。 ………

40、 【兵熊一个,将熊一窝】 释义:熊:无能。士兵无能,只他一人,将领无能,影响整个部队。说明领导者能力差就会影响全局。 例句:“咱们的厂子换了几茬领导了,总是搞不好,为啥?兵熊一个,将熊一窝。放着有本事的人,他们不用,专门用那些大草包,怎么能不垮!”

41、 【起头容易结梢难】 释义:比喻事情要完满结束不容易。 例句:那员外拦住道:“老师,放心住几日。常言道:起头容易结梢难。只等我做过了圆满,方敢送程。”

42、 【七十不保年,八十不保月】(谚)人上了七十岁,就难保一年能活到头;上了八十岁,就难保一月能活到头。指人老到七十八十,就要有生命随时可能结束的准备。

43、 【好花需绿叶扶持】见“红花虽好,也仗绿叶衬映”。

44、 【正经】“正经”现多指严肃认真,端庄正派,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如说某某是一个正经人,就是评价他为人正派;或者说某某不正经,就是评价他道德品质有问题。然而,“正经”一词最初与人的品质不沾边,而是另有来历。 “正经”一词,起源于唐代,是唐代中央官学的教学内容。唐代教育发达,有官学和私学两大体系。各类学校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将所学的儒家经书分门别类,设立不同专业来研修,产生了“正经”与“旁经”的区别。正经分三类共九种,旁经则分为两种。这里所谓正经,指主体课程。研修正经又可细分为三种情况:《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学制为三年;《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学制二年;《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则被称为小经,学制一年半。与正经相对的旁经,分为《孝经》和《论语》两种,学制为一年。 “正经”本是一个教育制度用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词义发生了演变、扩展,成为对人的道德品质的评价。 “正”字计票法在我国现在还保留着投票、唱票、计票的选举办法,计票人总是用“正”字来计票数。“正”字计票法简便易行,充分利用了汉字“正”字的特点,横平竖直不交叉,可渭是一大发明。 “正”字计票法源于上海旧戏院统计观众人数的方法。那时的戏院都称为茶园,如上海有丹桂园、天仙园等。这种戏院,舞台是方形的,楼上的座位叫花楼,左右为包厢,大多是达官贵人预包下的;楼下为正厅,设八仙桌,可品茶饮酒;后座是长凳排列的,票价最低廉。楼上楼下都有大木牌,牌上写满行行“正”字。因为当时旧戏院无戏票,是由一些“案目”(相当于现在的服务员)站在戏院门口招揽观众,领他们入座。每领来五人,司事就在木牌上写一个“正”字,并注明某案目的名字。这样记数十分简便,账也算得清楚,也能够统计出进园看戏的总人数。后来戏票出现后,就不再用这种办法了。没想到这种办法被移植到统计选票上来了。

45、 【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 释义:如果八月初一下场雨,就要旱到来年五月底。 例句:雨:夏忌甲子雨。“五月连阴雨阴月旱,七月八月口乞饱反。” “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占验也。

46、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谚)做了好事,人们并不留意,也不传播;出了丑事,人们特别好奇,也就传播得又快又远。偏指坏消息往往传得飞快。 也作好事不出名,歹事瞒不住。 好事不出门,坏事一溜风。

47、 【君子报仇,直待三年;小人报仇,只在眼前】(谚)指君子报仇要深思熟虑等待时机,小人报仇往往会操之过急。

48、 【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惯)指人虽穷而有志气,在困难面前不低头。

49、 【打人莫打膝,道人莫道实】(谚)实:实情,这里指隐私。打人不要打膝盖骨,打坏了人就无法站立;说人不要揭隐私,揭开了人就无法做人。指揭人隐私是极不道德的。

50、 【比登天还难】(惯)极言事情之难办。指事情不可能办成。 也作“比登着梯子上天还难”。

51、 【桃李】“桃李”现在常用喻指学生。“桃李”本是两种果树,是谁把它们“移栽”到一起呢?“桃李”合用最早见于《诗经》,《诗经》中有“华如桃李”的诗句,不过,它还不是比喻学生。“桃李”一词用于比喻学生,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人,后来因得罪了魏文侯,他曾经帮助过的人没有一个给他帮助的,他便独自一人跑到北方去了。 在北方,子质遇到一个叫子简的人,就向他抱怨,埋怨自己培养保举的人在自己有难时,怕被连累不肯为自己说句公道话。子质感到很伤心。 子简听后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蔓生植物),不仅不能利用它的种子,秋天长出的刺还会刺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 从此,人们就把培养人才比作“树人”,把学生比作“桃李”。如唐代狄仁杰推荐了姚崇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皆为名臣,时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桃李”指代学生,流传至今。

52、 【水果生熟看在皮】 释义:比喻从外表就能看出事物如何。 例句:古谚语说:“水果生熟看在皮。”金夫人仔细瞧了半晌,更觉得内里有名堂。

53、 【屙屎的死在粪坑里——臭鬼】(歇)臭:谐“丑”。指相貌丑陋的人。

54、 【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惯)形容变化非常快。

55、 【癞蛤蟆跳到脚背上——不咬人硌痒人】(歇)硌:也作圪、格,用作词头,使形容词变为动词。痒:谐“厌”。指某人或某物虽没大碍,却叫人厌烦。常含责骂意。 也作“癞蛤蟆上脚面——不咬人格痒人”。

56、 【买香囊吊泪——睹物伤情】(歇)香囊:盛香料的小囊,旧时常挂在腰间,可作赠品或传情的信物。指看到与已有关的物品,引起伤感之情。

57、 【蚂蚱打喷嚏,满嘴庄稼气】 释义:比喻没有文化,说话土气。 例句:“就得是这样,不能像高翔他们一样,蚂蚱打喷嚏,满嘴的庄稼气,讲起话来,像数白花菜一样。”

58、 【空手捞白鱼】(惯)比喻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得到好处。

59、 【良言难劝该死鬼】(谚)好话劝不转非死不可的鬼。指对那些死心塌地不肯回头的人,用多少好话也都没有用,只能任其自然。 也作良言劝不醒该死的鬼。 好言难劝该死的鬼。

60、 【又想吃,又怕烫嘴】(惯)比喻既想得好处,又怕付出代价。 也作“又想吃又怕烫”。

61、 【摆架子】(惯)指高傲自大,装腔作势。

62、 【六枝儿刲痒痒——敷余着一个】(歇)刲(ku-):抓。痒痒:痒。敷余:多余。指多余的人。也指多此一举。

63、 【老蚌出明珠】(谚)蚌(bang):软体动物,生活在淡水中。指老蚌虽然很丑,却能产出珍贵的明珠。比喻上了年纪的人,也能生出俊美的子女。 也作“明珠产于老蚌”。

64、 【天不怕,地不怕】(惯)指什么都不怕,无所畏惧。

65、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66、 【更上一层楼】 释义:比喻再提高或再前进一步。这是王之涣《登鹳雀楼》诗句。 例句:野心勃勃的张作霖再不甘心蛰伏洮南一隅,又要“更上一层楼”了。

67、 【管他三七二十一】见“不管三七二十一”。

68、 【磨洋工】“磨洋工”一词,一般多指消极怠工,干活磨磨蹭蹭。但它原来的含义不含有磨蹭、懒散的意思,而是建筑工程的一道工序。 中国旧式房屋,考究者要求“磨砖对缝”。磨砖,就是对砖的表面进行打磨,使之平整、光滑。1917年至1921年,美国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在北京建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共耗资500万美元,占地33公顷,建筑质量要求很高,外观上采取中国传统的磨砖对缝、琉璃瓦顶。由于这项工程是外国人出资、设计,中国人称之为“洋工”。协和医院有主楼14座,又都是高层建筑,“磨工”工序十分浩繁,而且工程质量要求很高,需要耐心、细致,“慢工出细活”,耗时很长,参加建筑工程的许多工人就把这一工序称为“磨洋工”。 “磨洋工”可不是应付洋人,是转义为贬义。

69、 【放野马】(惯)比喻不受管束,自由行动。

70、 【千日锛子百日斧】(谚)锛(ben)子:木匠斫削木料的工具。指木匠使用工具,三年才能练好锛子,一百天才能练好斧子。泛指各行业要练好基本功并非易事。

71、 【孙猴子的筋斗云——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歇)孙猴子:《西游记》人物孙悟空的俗称。 也作孙悟空翻干个跟头——还在如来佛手掌心。 孙悟空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还是翻不出如来佛的掌心。

72、 【为者如牛毛,获者如麟角】(谚)牛毛:牛身上的毛,极言其多。麟角:麒麟头上的角,极言其少。指从学的人往往一哄而上,人数极多;真正能够学有成就的,却实在少。

73、 【咽不下这口气】(惯)比喻不能忍受别人的欺侮或冤枉。 也作咽不下这口窝囊气。 咽不下这口屈气。

74、 【百病从脚起】(谚)百病:各种疾病。指人的脚底有涌泉穴,直通心脏,故脚底受寒,容易引发多种疾病。

75、 【僧来看佛面】(谚)和尚来了,看在佛祖面上,一定要热情招待。比喻来人虽不相干,但考虑到推荐人的情面,必须善待。

76、 【胆小的怕胆大的,胆大的怕不要命的】(谚)胆小的人怕的是胆大的人,胆大的人怕的是拼命的人。指人到了连命都不要的程度,那是没人敢惹的。

77、 【瞒债必穷,瞒病必死】(谚)隐瞒债务的,必定穷愁潦倒;隐瞒病情的,必定得不到及时治疗,最终误了性命。指凡事不可隐瞒,不然没有好结果。

78、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此语的意思是如果事前没有深远的思考、谋划,一旦危难迫近,将无法应付。此语源出《杀狗记》六:“常言道:‘人无远虑,必定有近忧来至。’作个道理,早寻个长久计。” 曹操率领四十万兵马去攻打东吴,东吴孙权召集文武百官研究御敌之策。 大将吕蒙建议在濡须口(现湖北黄冈附近)修筑船坞。许多大将反对筑坞,说:“上岸击贼,跣足(赤脚)下船,何用筑坞?”吕蒙说:“打起仗来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战无必胜,一旦发生激战,步兵骑兵白刃相接,人来不及奔近水边,又怎么来得及上船列队对敌呢?有了船坞就可以从容布置队伍了。”孙权听了吕蒙的这番话,非常同意他的观点,就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吕蒙的话是有远见的。”于是派几万人连夜开工,在很短时间内,筑成了濡须坞。 曹操大兵到来,由于东吴准备充分,这一战,曹操损兵折将而回,没有捞到任何好处。

79、 【赤手攥空拳】(惯)形容人一无所有,孤苦无依。

80、 【活人不能叫尿憋死】(谚)指遇到问题总要设法解决,不能让事情把人难住。 也作“活人哪能让尿憋死”。

81、 【脚打着脑勺子】(惯)脑勺子:后脑勺。形容跑得极快。也形容非常慌乱或非常忙。 也作脚踏着脑勺子走。 脚后跟打着脑勺子。 脚后跟打后脑勺。

82、 【一岁孩儿百岁主】(谚)权势人家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注定做一辈子主人。旧指主仆关系不在年龄大小,而在地位不同。 也作一岁使长百岁奴。使长:主子。 一岁主,百岁奴。

83、 【拉屎攥拳头——装凶】(歇)指假装成凶狠厉害的样子。常含讥讽意味。

84、 【撑门面】(惯)指勉强维持外表的体面。 也作“撑面子”。

85、 【拔出脓来,才是好膏药】 释义:比喻能真正解决问题症结,才是有用的。 例句:小梅想了半天,皱着眉头说:“唉,这个人,真拿他没办法!”双喜给她鼓劲儿,笑着说:“能拔出脓来,才是好膏药呢。”

86、 【一个巴掌拍不晌】(谚)比喻单方面的启动引发不了矛盾冲突。也比喻势孤力单的人成不了事。

87、 【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惯)形容人安分守己。

88、 【再肥的肉也有骨头】(谚)比喻再美满的人与事,也有缺点或不足。

89、 【池深一丈,城高一丈;池深及泉,城高触天】 释义:池:指城壕。泉:地下水。城壕一丈深,城墙就有一丈高;城壕挖得见泉水,城墙就显得碰着天。 例句:务令数年之间,池深及泉,凡遇阴雨,城内之水尽令人海濠中,虽旱不干,方为长计。古谚云:“池深一丈,城高一丈;池深及泉,城高触天。”

90、 【小账不可大算】(谚)小账:零星开支的账目。大算:总起来计算。 指小账如果单宗看,为数不多;但日积月累,总起来计算,数字就会大得惊人。

91、 人爱富的,狗咬穷的.

92、 【鞋趿拉袜捣蒜】(惯)鞋趿(t。)拉:把鞋帮后部踩在脚后跟下。袜捣蒜:袜子不合脚,走路时老往脚心跑。形容衣着不整齐,不利落。

93、 【吃不了兜着走】(惯)指一旦出了事,要承担全部后果。 也作吃不了包着走。 吃不了兜着跑。 吃不了兜着。

94、 【三棱子扁担尖底子桶】(惯)三棱子扁担硌肩膀,尖底子桶放不稳。形容待人刻薄。

95、 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

96、 【耍花枪】现在指那些巧言花语、光说不练或只会摆花架子的行为。它的由来得从“枪”说起。 中国古代军队里有一种在长杆上装上锐利尖头的武器,叫做枪,属于十八般兵器之一,是实战之利器。历史上枪使得最好的要属三国的赵云和南宋的岳飞。 而花枪并不是一种武器,它是中国传统戏剧中使用的一种道具之一,枪杆大约有五尺长,枪头像梭,通常全是木质,枪头染成银色,猛一看跟真家伙一样。在枪头下面系着红缨,耍弄的时候借助着纤细的枪杆,枪头会抖动起来,红缨乱舞,使人眼花缭乱,故此得名“花枪”。传统戏曲表演中,经常会有角色舞动花枪,动作娴熟优美,给人视觉感官上美的享受。有一出京剧名字就叫《对花枪》,京剧老旦新秀袁慧琴演唱该剧,不仅唱功极好,“对花枪”一折武打也十分精彩,深得票友戏迷喜欢。不过,“耍花枪”的动作大多是花拳绣腿的假动作,这些好看不中用的虚招,在真实的打斗中是不管用的。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踏踏实实,就就业业,不能“耍花枪”。

97、 【拍卖】“拍卖”是一种特殊的买卖形式,一般以比较贵重、价高的物品为拍品,先定一底价,然后竞价,最高者成交。 “拍卖”是古罗马人首创的一种买卖方式,用以出售在战争年代俘获的战利品。具体的做法是:在拍卖的场地上插一柄长矛作为标志,有意者就会围过来进行交易。因此,拍卖也有“矛下之交”的说法。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拍卖成为贸易过程中的一种买卖方式。

98、 【见阎王】(惯)阎王:迷信指管地狱的神。指死亡。 也作见阎罗王。 见阎王爷。

99、 【行得春风有夏雨】(谚)指刮过了春风,才会有夏天的雨水。常比喻人情往来,有所施然后才望有所报。 也作行得春风,指望夏雨。 行春风,收夏雨。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