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俗语句子句句让人深思!
1、 【人怕逼,马怕骑】见“马怕骑,人怕逼”。
2、 【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释义:与己无关的事,一律不表示态度。 例句:再者,林丫头和宝姑娘他两个好。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们家务事。况且一个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他。
3、 【私下演了官场用】(谚)指在私下里演练熟了,到公众场合使用起来就会运用自如。 也作“私场演,官场用”。
4、 【有把门的,可没有把嘴的】(谚)门可把守,嘴无法把守。指群众的议论是无法阻止的。
5、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谚)量:度量。毒:狠毒。指度量小不能容人容物者,算不得品德高尚的真君子;对敌没有狠毒手段者,算不得敢作敢为的大丈夫。
6、 【抛在东洋大海里】见“丢去东洋大海”。
7、 【六月里的梨疙疸——有点儿酸】(歇)疙疸:同“疙瘩”,小球状或块状的东西。本指六月的梨不成熟,味儿有些酸;转指人有些迂腐。
8、 【见着秃子不讲疮,见着瞎子不讲光】(谚)见了秃子,不要提说“疮”字;见了瞎子,不要提说“光”字。 指说话要看对象,不要犯了别人的‘禁忌或触及别人的隐私。
9、 自称好,烂稻草.
10、 【芒种前后,背夫逃走】(谚)芒种: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的五月上半月。背:躲避,瞒。芒种前后,妻子背着丈夫逃走,丈夫也不会知道。指芒种前后天气热,人容易熟睡不醒。
11、 【久病床前没孝子】见“百日床前无孝子”。
12、 【马勺免不了碰锅沿】 释义:借指人经常在一起,免不了会发生矛盾。 例句:“都是一个单位的,马勺免不了碰锅沿,我看就别去找厂长啦,有问题找他坐下来谈谈,没有到不了底的事。”
13、 【有钱一时办,无钱空自喊皇天】(谚)有钱办事,立马就成功;无钱办事,再喊老天也无用。指办事的成败迟速,经济基础是关键。
14、 【小蛮腰】“小蛮腰”形容女子婀娜多姿的身姿,小蛮腰更是不少女子梦寐以求的身材。特别是现在女子以瘦为美,风行减肥,不减出个杨柳细腰决不罢休。在汉语中“蛮”常用来形容粗野强悍,为什么非要用小蛮腰来比喻纤细的腰身呢?这得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起。 白居易性好乐舞,家中养了很多乐妓。他担任刑部侍郎时,按律法规定只能蓄养女姬三人,可他家却养了上百个宠姬。他曾写诗说:“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这里提到的四个人物都是他的家姬,这些家姬精通舞蹈,善于表演,整日吹拉弹唱。白居易沉浸此中,其乐融融。由于他精通此道,妙笔生花,才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佳句。据《本事诗》记载:白居易的家姬中还有两个重要角色,即樊素和小蛮。樊素擅长唱歌,小蛮善于舞蹈,白居易对这两人非常宠爱。他曾写诗说:“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用鲜红可滴的樱桃比喻樊素小口,以飘摇多姿的杨柳比喻小蛮的腰肢,多么形象生动。小蛮纤细柔美的腰肢跃然纸上,如现眼前。 柔弱纤细如同杨柳的小蛮腰,成了女性纤柔婉转曲线美的代名词,为以后的诗作提供了范例。如宋词有句云:“望断桥斜阳,蛮腰竞舞,苏小墙头。” 明代小说《金瓶梅》中也有诗说:“蛮腰细舞章台柳,素口轻歌上苑春。”小蛮腰深受无数女子的爱慕,这个词语也便成了备受女孩青睐的词了。
15、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16、 【饿死不做贼,屈死不告状】(谚)指宁肯饿死也不做贼,因为偷窃是担贼名、丧人格的;宁肯屈死也不告状,因为官府衙门敲诈勒索,不为民作主。
17、 【人怕丢脸,树怕剥皮】(谚)人要是丢失了脸面,就无法在人前立足;树要是被剥了皮,就断了根和梢的脉络,无法存活。指人活脸面,绝不可做丢脸面的事。 也作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人怕伤面,树怕剥皮。
18、 【走路怕踩死蚂蚁】(惯)形容人胆小怕事。 也作“走路怕踏死蚂蚁”。
19、 【缓步当车,晚食当肉】(谚)缓缓地散步,权当是坐车一样舒适;饥饿时吃饭,就像吃肉般香美。指生活节奏放缓,悠闲自如,自是一种享受。
20、 【出家】“出家”为佛家语,是梵文“波吠尔野”的意译。也有的译为“林居者”,指离开家庭生活到寺庙里修行。源于印度吠陀时代和婆罗门教的遁世制度,佛家也采取了这一制度。 那么,中国何时有了“出家人”?这种做法自佛教传人中国就开始了。据宋赵令时《侯鲭录》卷一记载:“汉明帝听阳城侯刘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济阳妇女阿潘等出家,尼之始也。”由此可知,我国古代第一个出家的男性是汉明帝时期阳城侯刘峻,第一个出家的女性是济阳(今山东济阳)女子阿潘。 出家有多种形式:如心出身不出,这指的是在家学佛;身出心不出,虽然走出原来的家庭,但对于名利仍然恋恋不舍,实则没有出家;身心俱人空门,割除了一切世俗欲念,开始真正修行。一般意义上的出家修行,要和原来家庭脱离一切关系,不再有任何瓜葛。按照《增一阿含经》要求:剃除须发,连姓名也不能要了,依照释门排序,重新取一佛家名号,开始与俗家完全不同的生活。
21、 【姑爷进门,小鸡没魂】 释义:姑爷到家里来,小鸡就要被杀吃了。指岳家对女婿总是盛情款待。 例句:常言说,“姑爷进门,小鸡没魂。”姚家贵婿及其随员坐定之后,麻子大婶吩咐女儿拿烟沏茶。
22、 【钝刀子割肉】 释义:比喻做事不干脆,不痛快。 例句:疲疲沓沓的工作作风,拖拖拉拉的工作效率,岂不也是用“钝刀子割肉”。
23、 【君子不记小人过】见“大人不责小人过”。
24、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惯)南山: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边。 指福运就像东海一样无边,寿命就像终南山一样绵长。多用于祝寿。 也作“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25、 【又抱西瓜,又拣芝麻】(惯)比喻大事小事全都抓。
26、 【士为知己者死】此语的意思是好男儿可以替知己的朋友去死,可用它形容人品刚直无私;也可形容为人有侠肝义胆,勇于为朋友赴汤蹈火,即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此典出自《说苑·复恩》,讲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来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大夫鲍叔牙与管仲是好朋友,鲍叔牙死的时候管仲扎上衣襟,失声痛哭,泪如雨下。侍从问道:“他不是你的父亲,也不是你的儿子,您这样伤心或许有什么原因吧?”管仲说:“这不是你们所能理解的。我曾与鲍叔牙到南阳(齐国的城邑,在今山东邹县)做生意,那时我在市场上多次受到羞辱,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怯懦,却说我将有扬名于世的时候。鲍叔牙曾与我一起游说君主,但君主不愿接纳我,而鲍叔牙也不认为我无能,却说是因为我没有遇到英明君主。鲍叔牙曾与我分取钱财,我自己经常多拿一份,鲍叔牙也不认为我贪心,而是知道因为我经济拮据。生养我的是父母,理解我的是鲍叔牙。士为知己者死,何况为他尽哀呢?” 为此,人们总结出一个成语“鲍管之交”,成为后世结交的榜样。
27、 【两个肩膀扛着一张嘴——净等吃】(歇)指等着吃现成的。
28、 【金钱垫香炉——各抱一条腿儿】(歇)香炉:供神佛时燃香用的器具,底有三条腿。比喻各自选定投靠的人。
29、 【打尖】古时候,人们把在旅途中休息进食叫“打尖”,现在上岁数的人仍旧使用打尖一词。 据考证,“打尖”系“打火”之误。清代福格所撰《听雨丛谈》卷十一:“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皆不喻其字义,或日中途住宿之间,乃误间而尖也。谨按《翠华巡幸》谓中顿日中火。谓途中之餐日打火,自是因火字而为尖也。”意思是中午饭叫中火,旅途中吃饭叫打火。误将住宿之“间”而为“尖”也。“间”、尖”同音。因此,打尖包括旅途中住宿、休息、吃饭。如《水浒传》中有:“你母子二位敢来打尖,叫庄客安排饭来。” 再如马致远《黄粱梦》云:“兀那打火的婆婆,央你做饭与我吃。行人贪道路,你快些儿。” “打尖”一词,至今使用。
30、 【墙倒众人推】(谚)比喻人一旦失势,人们就会趁机加以打击。 也作墙倒众人推,鼓破乱人捶。 墙倒一齐推,破鼓万人捶。
31、 【先道断,后不乱】(谚)道:说。 指凡事先把条件讲清楚,事后就不会发生麻烦,纠缠不清。
32、 【不是武二郎,不过景阳冈】(谚)武二郎:武松,排行第二,故称,《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以在景阳冈上徒手打死猛虎出名。指不是英雄好汉,就不敢独闯险地。
33、 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吃月亮。
34、 【此一时,彼一时】 释义:指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不能同样看待或一概而论。 例句:此一时,彼一时。那时他要不装装过激派的样子,怎么能成得了名,怎么能当得上今天的大使。
35、 【摇钱树】有道是栽树莫过于摇钱树,事实上不可能有这种树,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奢望。然而,在出土文物中确实存在着精美绝伦的“摇钱树”。 1985年初,四川省三台县灵兴镇出土了一棵东汉时期的摇钱树,青铜质,高188厘米。整棵摇钱树以马猴图为主,飞燕、鹿、玄武等祥鸟瑞兽作为陪衬,朱雀(古代代表太阳)立于摇钱树顶端,足下有云状枝叶,整棵树上挂满了铜钱。 1990年,四川省绵阳市何家山二号墓也出土了一棵摇钱树,通高198厘米,整体由基座、树干、树冠等29种部件衔接扣挂而成。基座为红陶质,树以青铜浇铸,树冠多达七层,顶层饰有凤鸟;二层树干与叶合为一体,装饰有西王母、大力士等图案;下部四层插接24片枝叶,分别向四方层叠伸出,饰有龙首、朱雀、大象、鹿、犬及成串的青铜钱币,密密匝匝,繁芜丰茸,散发着诱人的灵光宝气。 摇钱树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宝树,这个传说是怎么来的呢?传统剧目《天缘配》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玉皇大帝之女张四姐思凡下界,与穷书生崔文瑞成婚,四姐用摇钱树(又名元宝树)使崔家迅速致富,引起王姓地主眼红,诬告崔文瑞为盗,被官府捉进大牢。四姐愤而劫狱救夫,与玉帝派来的哪吒、孙悟空展开大战,由于寡不敌众,被强行收走了摇钱树。后经仙女六姊妹耐心劝说,四姐与丈夫同回天界,成了夫妻神仙,诸事不用发愁。 出土实物和传说故事都有了,那么,史料有记载吗?陈寿《三国志》卷十一《邴原传》注:“尝行而得遗钱,拾以系树枝,此钱既不见取,而系钱者愈多。问其故,答者谓之神树。”这种神树在我国的西南、西北地区都曾出土,可见,至少在东汉时代以摇钱树祈福十分流行。 可见,拜金主义源远流长,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重新泛滥。
36、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释叉:形容趋炎附势。 例句:“常言道:‘人面逐高低,世情看冷暖。’冯主事虽然欠下老爷银两,i见老爷死了,你又在难中,谁肯唾手交还?”
37、 【鸡肚不知鸭肚事】(谚)鸭肚子里想些什么,鸡肚子里并不知道。比喻各有各的心事,别人难以猜测到。
38、 【画虎不成反类狗】(惯)老虎没画成,却画得像只狗。比喻本想办好事情,没想到却搞得更糟。 也作画虎不成,反倒类犬。 画虎不成,反类其狗。
39、 【打补丁】(惯)比喻弥补工作中的不足或疏漏之处。
40、 【姜是老的辣】 释义:姜:生姜,味辣。姜越老味越辣。比喻人越老经验越丰富,办事越老练。 例句:他常说:“姜是老的辣。松柏是老的硬,人老吃成盐多,骨头比年轻人棒。”
41、 【鸡屁股拴线——扯蛋】(歇)扯:本指拉,转指漫无边际地闲谈。 蛋:谐“淡”。指没有根据地瞎说,或漫无边际地闲聊。
42、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此俗语初为“鸟瘦毛长,人穷志短”,比喻人到穷困之时,再也无计可施了。此典出自《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常言道‘鸟瘦毛长,人穷志短’,只得聚来十多个村童教书写仿,渐渐粗茶淡饭,习惯了,绝不想分外受用,又常被春儿数说,追思往事悔之无及。如此苦熬十五年。” 说的是扬州城外曹家庄有个富人的公子叫曹可成,人才出众,是个监生。 可他不会持家,挥金如土。他看上了本地妓女赵春儿,偷偷将父亲家产抵押换钱,用五百两银子为赵春儿赎身。曹父一死,债主逼债,把曹家田房尽行盘算光了。曹公子只得在坟堂安身。赵春儿看他可怜,与他些银子,他又被闲汉们哄骗一空。没得饭吃,他才想到“鸟瘦毛长,人穷志短”,只得聚童教书,换些粗茶淡饭……后赵春儿看他真有悔过之意,将埋藏在地下的千余银挖出供他求官。因他饱历世故,深知甘苦,宦声大振,直升知府,重整了曹家家业。
43、 【纸糊灯笼肚里亮】 释义:比喻自己心里清楚明白。 例句:大家说礼训管林业队账目,是纸糊灯笼肚里亮,一人有数,众人没数。
44、 【三十年前人寻病,三十年后病寻人】(谚)指人的前半辈子不知爱护身体,一味恃强蛮干而种下病根;后半辈子体质开始衰弱,原来潜伏的疾病就都逐渐出现。
45、 【拿人血染红顶子】见“用人血染红顶子”。
46、 【镜子】“镜子”,人们天天在使用,它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当然,水是天然的镜子,有诗曰:投石刺破水中天;有寓言日:猴子捞月亮。讲的都是水的照影作用。那么,作为实物的镜子,是怎么来的呢?它经历了石镜、铜镜、玻璃镜三种形态。 据传说,女娲补天时得到一种黑曜石,经打磨而成石镜,这便是最早的镜子。这种上古时期传说的石镜,被现代技术所证实,装修用的大理石、花岗岩经过抛光后都光亮如镜。 第二种形态金属镜随着青铜器的发明而产生,有出土实物为证。从出土的铜镜来看,唐代较多。当时,铜镜已较普及。史书有载,魏征谏唐太宗李世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文物和史料记载相印证,那时铜镜已经相当普及。直到近代玻璃的发明,取代了金属镜。
47、 【人穷志不穷】 释义:虽然贫穷,但是不能没有志气。 例句:“同志们哪,我们穷,不假,可是我们人穷志不穷,我们有穷人的骨气。”
48、 【人贫智短,马瘦毛长】(谚)人穷困,受着经济的掣肘,就显得智谋不足;马瘦了,肌肉不丰,毛就显得又长又乱。指贫穷能使人智谋受到限制。 也作人贫志短,马瘦毛长。志:志气。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49、 最快的马也追不上春风,最能干的英雄也离不开群众。
50、 【鸭子浮水——面上不动暗里在动】(歇)浮水:在水里游。指表面上不露声色,却在暗中行动。
51、 【棉花耳朵风车心】(惯)形容人耳软心活,没有主见,容易听信他人。
52、 【顶着鹅毛不知轻,压着磨盘不知重】 不知轻重,不知好歹。 你这也太不识好歹了,顶着鹅毛不知轻,压着磨盘不知重。二百块票子就想买条人命?就是打死条狗也不这样便宜吧?”
53、 【飞来峰的老鸦——专一啄石头的东西】(歇)飞来峰:在杭州灵隐寺前,为石灰岩侵蚀残留的孤峰,多异石。老鸦:乌鸦。本指飞来峰的乌鸦只会啄食石头,转以责骂人是蠢货。
54、 【踩一头儿撬一头儿】(惯)撬:这里同“翘”,向上仰起。踩下这一头,那一头又翘起来了。比喻压制住这个人,那个人又闹起事来。
55、 【眼睛里没有人】(惯)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人。
56、 【天塌压大家】(谚)指天灾人祸临头,大家都会遭殃,不用独自担忧。 也作天塌砸众人。 天塌有大家。 天塌大家死。
57、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此语是形容虚有华美的外表,实质却一团糟的人。 这个词语源于明代刘基《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刘基,字伯温,元代末年进士,朱元璋第一谋臣,能掐会算,据传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在民间百姓心目中奉为神明,其名望在诸葛亮之上。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他被任命为御史中丞。 有一年夏天,刘基在城里漫步,只见一个小贩在卖柑子。柑子是很难保存到夏天的,但刘基发现这小贩卖的柑子金黄油亮,新鲜饱满,就像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他便去向小贩买了几个。回家后,刘基剥开柑皮,发现里面的果肉干缩得像破旧的棉絮一样,便拿着柑子,去责问小贩为何以次充好骗人钱财。 可是,卖柑子的小贩面不改色地说:“我靠卖这样的柑子为生,已有好几年了。买的人很多,谁也没有说什么,就是先生你不满意。”接着小贩说道:“当今世界上骗人的事到处都有,岂止我一个?请问,那些威风凛凛的武将,从装束看,比孙子、吴起还神气,可是他们真正懂得兵法吗?那些头戴高帽、身着宽大朝服、气宇轩昂的文官,难道他们真正掌握治理国家的本事吗?寇盗横行,他们不能抵御;百姓困苦,他们不能救助;贪官污吏,他们不能处置;法纪败坏,他们不能整顿,只会欺压百姓。这些人一个个身居高位,住着华美的房子,吃着山珍海味,喝着琼浆玉液,骑着高头大马,哪一个不是装得道貌岸然、一本正经的样子?又有哪一个不像我所卖的柑子那样,表面上如金如玉,内中却像是破旧的棉絮呢?” 刘基听了小贩的一席话,哑口无言。回家后就写了《卖柑者言》达篇文章。 听了卖柑小贩的一番高论,您有何感想?
58、 【出得龙潭,又入虎穴】(惯)比喻刚逃出一个险境,又陷入另一个险境。 也作“逃出龙潭,又入虎穴”。
59、 【花生剥了壳——好赖算个仁】(歇)仁:花生仁儿,谐“人”。指好歹当个人来使用。
60、 【树老心空,人老颠冬】 释义:颠冬:方言,老年人昏庸糊涂,颠三倒四。上年纪的人糊里糊涂,说话办事难免颠三倒四,有错。 例句:阿侯什都忙赔笑说道:“却波,‘树老心空,人老颠冬’,我不会说,你会听。我说得不对,你莫见怪!”
61、 【瞎子吃蟹——只只好的】(歇)本指每只螃蟹都说好,转指见了东西不分好坏,都说是好的。
62、 【大姑娘十八变】(谚)十八变:一说女子长到十八岁变化较大;一说由幼女到少女再到成年,面貌在不断变化。指女孩子随着年龄渐长,会越变越俊美。
63、 【哭的是各人的儿,落的是一样的泪】(谚)各人落的泪都是一样的,但落泪的因由却各不相同。指各人都有自己的悲苦事,外人很难体味得出。
64、 【破车之马,可致千里】(谚)指有狂力能把车拉破的马,就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比喻有魄力冲破旧规矩的年轻人,往往有异乎寻常的能力。
65、 【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惯)兵器放进了仓库,战马放牧在南山。本指战事结束,天下太平。后比喻放松警惕,解除武装。 也作“马放南山,刀枪入库”。
66、 【跛子走路——一脚高一脚低】(歇)比喻人思想、行动缺少一定准则或掌握不住分寸。
67、 【不到西天不识佛】(谚)西天:传说中阿弥陀佛所居的国土。佛:佛祖。指不到西天去朝拜,就不认识佛祖的形象。比喻不亲历其境就不知事情的真相。也比喻不使出强硬手段对方就不知道厉害。 也作“不到西天,不知佛大小”。
68、 【拍马】“拍马”又称“拍马屁”,现在用来比喻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行为。然而,“拍马”一词,原来却是一种古老的礼俗。“拍马”源于古代西北游牧民族地区。据文史载,当时人们骑马相遇,看到对方的好马,总爱拍着马屁股说“好马,好马”,称赞一番。久之,拍马便成了人们相见时的一种礼节风俗。后来有些人看到权贵驾到,不管马的优劣,总争着上前,拍着马的屁股连连恭维:“好马,好马,大人的马好!”此处拍马是假,拍人是真。 从此,也使“拍马”一词发生了质变,变成了阿谀奉承的代名词了。
69、 【庙里猪头——有主】(歇)指女子已经有了婆家。也指东西已经有了主人。
70、 【瓜从瓤里烂】 释义:比喻从内部开始瓦解。 例句:沉住气!老子什么关口没闯过?管你文来武打,有这口气,老子就要招兵买马,教你瓜从瓤里烂!
71、 【白发故人稀】(谚)故人:老友。 指人到老年,老朋友就越来越稀少了。
72、 【会捉老鼠的猫不叫】(谚)善于捕捉老鼠的猫不声张。比喻精于办事的人,只求实际效果而绝不张扬。
73、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人勿闻,莫若勿言】(谚)莫若:不如。要想人不知道,最好自己不去做;要想人听不到,最好自己不去说。指人的言行是瞒不住人的,只要自己说过做过,人们就不会不知不闻。 也作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欲人不知,莫若不为;欲人不闻,莫若不言。
74、 【不死也得脱层皮】(惯)指即使能活下来,身体也已遭受了巨大的损伤。 也作不死也得剥一层皮。 不死也得扒层皮。 不死也得去层皮。
75、 【物离乡贵,人离乡贱】见“人离乡贱”。
76、 【知己者莫过夫妻】(谚)知己:彼此了解。指夫妻间彼此最了解、最知心。
77、 【单面鼓一面锣】 释义:比喻独自发号施令。 例句:你徐某得意,一人号令大家听令。喜欢单面鼓一面锣。
78、 【正月可栽大树】(谚)农历正月,土地剐开始解冻,此时栽大树,成活率最高。
79、 行为不正经,舌头短三分。
80、 【不怕凶,只怕穷】(谚)凶:蛮横。 指不怕欠债人不讲理,就怕他穷得一无所有,债主也就毫无办法。
81、 【把秃尾巴母鸡当成凤凰】 释义:比喻过高估价或过分重用。 例句:只见贾有富猛地跳起来,哗啦一声,把桌上的酒杯、酒瓶和盘子、碟子一扫落地,咆哮如雷:“什么施工员,把秃尾巴母鸡当成凤凰!”
82、 【江深还有个底,海大还有个边】 释义:比喻总有尽头。 例句:她也不敢再问,自己坐在一边直打唉声:“江深还有个底,海大还有个边,唉,这可得什么年月才是个头啊!”
83、 【当面是人,背后是鬼】(惯)指人前装好人,背地里干坏事。 也作“当面做人,背后做鬼”。
84、 【挖墙脚】(惯)墙脚:墙根。比喻拆集体或他人的台,使其利益受损或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85、 【树挪死,人挪活】 释义:树多移动死得快,人多走动活路多。指人不要困守在一个地方。 例句:“树挪死,人挪活。”老洪福老头子父子两个,虽然到了福山、烟台,依然在敌伪铁蹄下辗转。可是,这一年总算是熬过来了。
86、 【飞鸟各投林】(惯)比喻各人寻找各人的办法、出路。
87、 【秦椒炒豆腐——外面辣,里面软】(歇)秦椒:细长的辣椒,非常辣。辣:本指味辣,转以形容人厉害。软:本指柔软,转以形容人柔和慈善。比喻人外表很严厉,内心却柔和善良。
88、 【闭塞眼睛捉麻雀】 释义:盲目行动或自己欺骗自己。 例句:他深深地理解:熟悉情况,掌握材料,是人民解放事业,是我们共产党的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之一。“闭塞眼睛捉麻雀”,结果往往家雀捉不到,还要碰破头。
89、 【一手托两家】(惯)比喻同时为当事双方办事,一次解决两家的问题。
90、 【初兰初四蛾眉月】 释义:蛾眉:女子眉毛。初三初四的月儿样子好像女子蛾眉。 例句:初生之月,妇女稍知书者日:“初三初四蛾眉月”,余则日“月牙儿”。
91、 【一个人吃饱了,一家子都不饿】(惯)指过单身生活,无牵无挂。 也作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 一个人吃饱一家人不饥。 一个人吃饱一家人不闹饥荒。
92、 【厮打没好手,厮骂没好口】(谚)厮:相互。互相对打起来,就不会有饶人的拳头;互相对骂起来,就不会有中听的话语。指只要打骂起来,双方就很难克制自己。 也作相骂没好口,相打没好手。 要骂无好口,要打无好手。
93、 【碎麻拧成绳,能提千斤鼎】(谚)零零散散的麻丝拧成麻绳,能提起千斤重的大鼎。比喻把分散的人组织起来,就能产生强大的力量。
94、 【和事老】“和事老”通常是指那些没有原则立场来调解争端的人,意同“和稀泥”,多含贬义。那么,和事老源自哪里呢? “和事老”始于唐,成于宋。“和事”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出现在唐朝。据《新唐书》载,唐中宗景龙三年,监察御史崔琬弹劾宰相宗楚客“专威福,有无君心,纳境外交,为国取怨。”并请求将其下狱。而宗楚客则怒目争辩,声称自己“忠诚鲠直”,为崔琬所嫉恨,故遭陷害。而性格软弱的唐中宗竞不问是非,亲自为他们调和,诏令崔琬和宗楚客“约为兄弟”。由于唐中宗无原则和稀泥的态度,故而时人窃称其为“和事天子”。因此历史上第一个“和事老”就是唐中宗。 但“和事老”这一完整的专有名词的出现是在宋朝。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在《南乡子》词中写道:“风力袅萸枝,酒面红鳞惬细吹。莫笑插花和事老,摧颓,却向人间耐盛衰。”这首词是重阳节怀念他远在成都的弟弟而做的。这里描写的“插花和事老”,是指头上戴花、万事随和、无所争竞的老者,虽然“和事老”没有原则,但也无忧无虑,更能经得起人间的盛衰。自此,“和事老”常用来代指那些调解争端的人。如南宋初,洪皓出使金国,和金人力争和议条件,金朝宰相怒道:“汝作和事官,而口硬如此,谓不能杀汝耶?”露出一副霸道嘴脸。那时的和事老、和事官用起来已很普遍。
95、 【前人栽树,后人修剪】 释义:比喻前人开创的事业,后人要巩固、发扬光大。 例句:那年月,老一辈闹革命啃草根、吃皮带,还要流血牺牲;现在咱吃细米、嚼白馍,只不过多流几身汗。这就好比“前人栽树,后人修剪”。
96、 【鸟有鸟路,人有人路】 释义:各人有各人的路,不必相互干涉。 例句:“满牛哥!我们相好了几年……若是从小算起,我们就是相好了十几年……可是你放心,我不是来责怪你的,也不是来哀求你的!鸟有鸟路,人有人路。”
97、 【老鹰不吃窝下食】 释义:比喻坏人不在自己居住的地方作案。 例句:但赵太爷以为不然,说这也怕要结怨,况且做这路生意的大概是“老鹰不吃窝下食”,本村倒不必担心的,只要自己夜里警醒点就是了。
98、 【树老焦梢,人老猫腰】见“人老猫腰,树老焦梢”。
99、 【养多大的鸟儿,置多大笼子】 释义:比喻花钱做事不能浪费。 例句:“……咱们就得这样,不能大手大脚地花钱。俗话说:养多大的鸟儿,就置多大的笼子。咱不能花大家的钱像掰着不疼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