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办案的故事

包拯办案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京城开封发生一起因房屋归属产生的纠纷案。当时京师有个叫刘保衡的富商开了一家酒场.但却经营不善.欠下官府一百余万文酒曲钱。三司屡次派人督催刘保衡还债.刘保衡自然不敢与官府抗衡.不得不变卖家产以还债。刘保衡的房屋甚是豪华气派.三司使(主管国家财政)张方平在刘保衡拍卖家产时.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他的房屋。

这件事后不久.平地再起风云.刘保衡的姑姑到开封府告状.说刘保衡并非刘氏后代.而是一个无赖地痞.无权卖掉刘氏祖宗基业。开封府派人调查后.发现刘保衡姑姑所说的情况属实。如此一来.当初购买刘保衡房屋的三司使张方平就成了风口浪尖的人物.嫌疑极大。包拯当时任御史中丞.立即上书弹劾张方平.指责他身为三司使.却乘人之危.贱买所管辖富民的住宅.寡廉鲜耻.实在骇人听闻.如此小人.朝廷不能委以大任.处之以高位。张方平由此被贬。

集贤院修撰宋祁继任三司使职务.由此再度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右司谏吴及上书弹劾宋祁任.说他任定州(今河北定州)知州时.不但政绩平平.还纵容家人借贷公使库钱数千贯.担任益州(今四川成都)知州时则奢侈过度。包拯上弹劾宋祁任益州知州时游山玩水.宴请宾客.不理政事.并指出宋祁的亲兄弟宋庠此时正担任执政大臣(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职务.因而宋祁不能出任三司使职务。

为了避嫌.参知政事宋庠不得不主动上书宋仁宗.说明自己处于执政之位.而弟弟宋祁又被提拔为国家财政大臣.权力太重.于政事大大不便。于是.在一系列舆论的压力下.宋祁去职.由包拯接任三司使。

包拯的任命刚刚下达.翰林学士欧阳修立即上书弹劾包拯:认为官僚士大夫理应重义轻利.珍惜名节.轻视官位高低.但包拯却恰恰相反.他大肆攻击三司使张方平.迫使张方平下台;宋祁刚刚接任.又不遗余力地抨击宋祁的过失.宋祁被罢免后.包拯顺利地担任三司使职务.这不能不使人怀疑包拯是个奸诈小人;更何况包拯才疏学浅.虽有刚直不阿的美名.但于事无补.恐怕难当三司使之任;而且包拯不孝顺父母.品德欠佳.这些事实是有目共睹的。

不过.此时宋仁宗正为三司使一职焦头烂额.因而并未采纳欧阳修的意见。但欧阳修的弹劾并非没有任何效果.过了一段时间.包拯才走马上任。

包拯任三司使后不久.河北都转运使李参下令裁减禁军年老年弱者一万余人。被裁员的士兵怨气满腹.大发牢骚。骁骑士兵张玉也在被裁之列.他怀疑是三司使包拯为了节省国家财政开支.所以才暗中支持李参裁减士兵。愤恨之下.张玉直接闯入三司衙门.当众破口大骂包拯.由此引发了另一起风波。

包拯开始认为张玉有精神病.先委托医生检查.得知此人正常后.便将其擒送殿前司。皇城司查明事实真相后上报朝廷.宋仁宗下令开封府审理此案。台谏官们纷纷上书指责张玉目中无人.竟敢当众欺凌大臣.不得不杀。于是.司法官员按照士兵违反阶级法.判处张玉死刑.张玉被杖杀。

断鸡蛋

传说包拯三十岁当了开封府尹。那时.他已经是个有智有谋的清官.隔着窗棂吹喇叭──响声在外啦!推荐他来京主事的.是当朝大师王延龄。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齐腰深.还日夜思念着国事。包拯虽是他推荐的.但是他对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样.还了解的不那么清楚.总想我个机会试试包拯的才能。

这天一早.老太师刚刚起身.漱洗完毕.要仆人端上早点.三个五香蛋。他一个鸡蛋刚吃完.忽听家人禀报:“新府尹包拯来拜。”

王延龄一听.惊喜异常.一面吩咐:“快请。”一面脑子转开了:“我何不借此机会当面试试他呢。”

怎样试呢?王延龄拿着筷子.正要夹第二只蛋时.主意来了。他赶忙放下筷子.端起蛋碗放到桌上.对丫环说;“秋菊.你替我办件事好吗?”

秋菊说:“老太师尽管吩咐。”

王延龄指着桌上的五香蛋说:“秋菊.你把这两只五香蛋吃了.任何人追问.不管怎样哄骗、威胁、烤打.你都不要说是你吃的。凡事有我做主.事后再赏你。”

秋菊听了一愣.可是老太师的吩咐又不敢拒绝.只得照吃了。

王延龄看她吃了.就走出内室.到了中堂.见到包拯后寒暄了几句.便说;“舍下刚发生一桩不体面的事.想请包大人协助办理一下。”

包拯说:“太师不必客气.有事只管吩咐.下官一定照办。”

“那好。”

王延龄说罢.便起身领着包拯走到内室指着空碗说:“每天早上.我用三只五香蛋当早点。今日.刚吃了一只.因闹肚子.上厕所一趟.回来时那剩下的两只蛋竟不见了。此事虽小.不过太师府里怎能容有这样手脚不干净的人?”

包拯点点头.问道:“时间多长?”

“不长。头尾半顿饭的时间。”

“这段时间内.家里有没有外人来了又走的?”

“没有。”

“老太师问了家里众人吗?”

“问了.他们都说未见。你说怪不?”

包拯思索片刻说:“太师.只要信得过.我立即判明此案。”

王延龄双手一拱.说:“那就仰仗也大人了。”

“太师:恕我放肆啦!”

“不必客气。”

包拯挽起施子.走出内室.来到中堂.吩咐说:“现在太师府里大小众人.全部集中.一厢站立。”

常言说得好:“宰相家人四品官。”这些家人虽然站立一旁.并不把新府尹放在眼里。

包拯一见火了.桌子一拍.喝道:“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今日.我来办案.诸位休得怠慢.免得皮肉吃苦。谁偷吃了太师的五香蛋.快说。”

众人一惊.顿时.老实了。可是包拯连问三次.这些家人竟象木头桩子一样.闷声不响。秋菊站在那里.也象无事的一样。王延龄在一旁睁大眼睛.装着急于要把此事弄明白的样子.眼看众人一言不发.他想:“包拯啊包拯.这事够你喝一壶了.下一步你难道和一般官员一样动刑吗?即使棍棒下面找出犯人来.也不算高明。”想到这.故意说:“包大人.常言说.肉怕渣.人怕打.既然他们不说.你用刑吧!”

牛舌被割案

有一个无赖.将一个农民告到县衙.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杀了.自己留一点吃.其余拿到市场上去卖。”按当时宋朝的法律规定.民间私杀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县老爷的许可.那位农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杀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杀牛的农民.反而将这告状的人扣押起来.怒问道:“你为什么把人家牛的舌头割了?”那人被这突如其来的追问弄得惊慌失措.只得如实招供。这个无赖再也没有想到.这是包拯使了个“引蛇出洞”之计。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报案后.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这个农民。

如果让那个农民把牛杀了.就触犯了法律.那仇家一定会进一步告发。所以包拯叫那农民回家把牛杀了.借以引诱割牛舌者前来告状。此计果然很灵。这件事反映了包拯的机智。

包公断案

一日.包公出巡江南小镇.见一牧童正坐于一小道旁啼哭.便唤展昭上前问询。

牧童正哭得起劲.忽觉有人拉他衣袖.擦擦泪眼.朝上一瞧.见是包大人一行.立刻上前跪下.直喊冤:“冤枉啊.包大人! ”

“当今天下太平.何来冤枉?”

“大人啊.我家那头小牛说我欺负她!”

“这可奇了?你慢慢道来。”

“大人.您可知道.我每天为她梳毛、喂水.找最好的草给她吃.还吹最好的乐曲给她听.可她竟不识好歹.说我欺负她!好心却不得好报.这不是冤枉我吗?包大人可要为小民作主啊! ”

“真有此事?展昭.传小牛!”

“小牛.你家牧童说你冤枉他.可有此事?”

“大人.您是明白人。俗话说.人善被人欺.牛善被人骑。我这主人天天骑着我到处闲逛.我累的够呛.他倒有心情吹什么短笛.声音也真够难听的.还说什么牧童横笛频频吹.吹得我心烦意乱。您说.是他冤枉.还是我冤枉?请包大人明鉴!”

“恩.恩.恩”包公捻着胡须.沉思着。

此时.展昭上前.附在包公的耳畔.轻声道:“大人.清官难断家务事.我们还是尽快脱身吧!”

“咳.咳”包公故意干咳了几声.道:“牧童.小牛.你们听判.牧童.罚你下辈子做小牛;小牛呢.罚你下辈子做牧童。角色互换.试试看!展昭.起轿!”

“啊!”

“啊!”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