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战屡败的典故-屡战屡败的创业者故事

屡败屡战的典故_创业者屡战屡败的故事

经历了两次沉重的失败后,诸葛丰(化名)回到了自己最熟悉的计算机软件开发领域,开始了第三次创业。屡战屡败的诸葛丰,总是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他在博客中表达了自己年轻时没有培养商业思维,在创业实践中要付出更高成本的感受。从技术、管理到业务,一路付出的成本太高,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奋斗时间。虽然他要为自己的创业失败买单,但他总觉得失败的经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第一个失败:对规模的盲目贪婪

2004年,诸葛丰在福建漳浦县开始了第一次创业。他创办的上元电脑公司主要经营电脑硬件和机器维修。创业初期,他试图在势头上压倒竞争对手。他二话不说租了两个店面,营业面积100多平方米,是竞争对手的3倍多,规模在全县排名第一。

诸葛丰觉得自己有技术优势,有发达地区的市场经验,有优质的服务,肯定能超过竞争对手。所以,要做当地第一,他得在门面上下功夫。为了追求漂亮的氛围,诸葛丰花了1700元买了一个巨大的前台,花了2000元装饰玻璃背景墙。后来证明,在政府、企业、个人三类客户中,诸葛丰的竞争对手人脉很强,在政府采购方面有很大优势。散客看到这么豪华的装修,根本不敢上门,以为这里的商品价格会更宰。这就像一个卖牛肉面的小店主开着奔驰做生意。别人一定认为他在牟取暴利。其实我们店的利润不到10%。诸葛丰说。

更大的问题是股东。为了把公司做大,诸葛丰在现有两个股东的基础上找了第三个股东。三个股东心有灵犀,导致很多问题。比如一个股东执行力弱,另一个股东在公司运营3个月的时候居然私自打了3万,导致公司资金链断裂。经过一段时间的维护,公司不得不搬到更小的二楼,前台也以200元低价出售废品。

一年半的时间里,公司每个月都在盈亏平衡点附近徘徊,公司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诸葛丰回忆,公司毛利在15%到20%之间,每月净利润只有两三千元,一年也才赚一万多。

除了贪图规模,诸葛丰认为自己当初犯了两个错误,一个是前期调研不足,一个是运营中没有合理分配资金,导致现金流变存货。在创业阶段,诸葛丰只是听说漳浦县要建两万吨级的港口,就决定开公司,没有实地调研。事实上,漳浦县只有50多家企业,有的企业每月发生的IT费用甚至不到300元。当时没有考虑到港口建设和配套市场开发,这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采购上也有失误。诸葛丰从广东购买了一批办公耗材。当他回来时,他发现墨盒、打印机等。完全无法匹配,所以他不得不把它们放在仓库里。

第二个失败:缺乏核心领导者

2005年,诸葛丰守着电脑公司的股份,只身前往厦门寻找机会。此时,职场培训的浪潮正在兴起。24岁的诸葛丰成为一家培训学校的业务员,月薪1500元。

巨大的客户市场让诸葛丰和另外两个年轻的业务员兴奋不已,老板混乱的管理思路让他们渴望创业。此时,漳浦县传来另外两个股东撤资的消息,诸葛丰决定再试一次。

第二次创业让诸葛丰兴奋不已。他觉得最难得的是三个团队成员形成了能力互补:女同事是销售型人才,有永不气馁的精神;男同事组织感强,一切在他手里变得有条不紊,他甚至可以直接上讲台当培训师;(初创)本人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可以负责业务前期的分析和与客户的谈判。诸葛丰认为,和朋友创业失败率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互补性。

然而,他们创办的培训学校上市后仅维持了10个月,在做了两笔交易后就倒闭了。缺乏核心团队领导,内部纷争过多,是创业的致命问题。诸葛丰认为,发展初期的中小企业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否则即使能力互补,也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培训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是资源整合能力,但诸葛丰的创业团队当时在整合讲师、挖掘客户方面做得并不好。相比之前的培训学校,讲师的水平只能算是最低的,意向客户没有尽力争取,最后的结果只有失败。令诸葛丰遗憾的是,三人虽然在互补性上大大超越了第一次创业,但在转型期都没能坚持下来。

第三次创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2007年,诸葛丰来到一家超市公司开发POS系统。原本从事技术研发的诸葛丰,主动要求到公司广州办事处工作。一年时间,广州办事处接手了厦门办事处的领导地位。那时候,我宁愿当马前卒,也不愿当领导,前提是老板给我吃定心丸。诸葛丰多次询问他未来的发展,老板都没有明确表态。最后,老板口头答应重新分配利润,诸葛丰一激动就忘了签书面合同。第二年年初,老板改变了主意。

我走的时候,老板像看仇人一样看着我。但我始终认为,要在中国做市场,你必须学会与人分享。诸葛丰说,后来,无论是选择合作还是单干,都是决定了他人利益最大化。我答应过这个老板,不会和他成为竞争对手。回到我们第三次创业后,诸葛丰的所作所为一度让他陷入矛盾。最后,他选择开发收银系统。

收银机系统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08年10月,公司准备开始相关产品的研发。诸葛丰找了一个认识多年,在高校工作的朋友做研发,谈好条件,预付定金。然而,直到现在,原定9个月内完成的产品只有一个设计框架。

他不断推翻重构,一直在寻找新的技术加入,而我对设计的期望值太高,没有合理控制R&D循环。在诸葛丰看来,双方的创业激情并不对等,我朋友习惯了高校的慢节奏,而他强调的是企业的执行力。他觉得自己的第三次创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