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法家思想核心

法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以法治国,法家高度重视法制,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重视法制建设,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在以法治国这一理念的延伸下,治理国家应当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循名而责实:

这是法家对“正名”的解释。

君王需要有一套驾驭臣子的权术。

君王的职责是把某项名义的职务授给某人,这项职务所要求的工作已经在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而担任职务的官吏有责任去完成职务所要求的各项工作,至于怎样完成工作要求是臣子本身的事,不需要君王指导。

作为君王,要做的是关心某个官吏是否恪尽职守,完成任务有赏,完不成任务受罚,通过赏罚机制,使能者居上位,无能者淘汰。

而这其中的关键,是君王如何选择合适的人去担任合适的职务。

好利恶害: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

因而法家将“好利恶害”的人性与国家富强结合起来,用赏赐、刑罚诱使、驱使人们“耕”、“战”、“告奸”,凡是生产粮食多的、杀敌有功的、揭发违法犯罪的,都可以得到官爵、田宅。

任何人不论出身如何,只要努力按照国家的法令去做,就可以得到富贵荣华,而国家也能富强起来。

法术势结合: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三者各有特点。

而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

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法布于众:

法要“布之于众”。

既然法律是君主治理国家的依据,是人民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那么法律就应当以成文的形式出现,并做到公布于众,并争取做到“家喻户晓”。

法之所以公布,其目的有二:一是“使万民知所避就”,能以法律自戒,二是为了监督官吏公开断案,防止罪犯法外求情。

刑无等级:

法家认为,法一旦颁布生效,就必须“官不私亲,法不遗爱”,君臣要“任法去私”。

法家思想强调“法”作为规范社会的统一标准,在运用过程中不因人的主观因素不同而发生变化,对任何人都应当做到一视同仁,体现了法家公*执法的决心。

法家核心思想的三原则

1)所谓势,指权力与威势,一个领导拥有威严,令出如山,这就是“势”。

势就是绝对的权威,是不必经过任何询问和论证就必须承认和服从的绝对的权威。

有一个故事颇能说明这个道理,秦始皇之前秦朝有个国王叫秦襄王,有一次生病了,有些百姓向神灵祈祷他的健康;等到他病愈的时候,百姓们杀牛宰羊来感谢神灵。

秦襄王听说之后,不但没有奖励这些百姓,反而责罚了他们和当地的地方官。

大臣们很奇怪,他说:百姓之所以为我所用,是惧怕我的权势,而不是因为我爱他们。

如果他们现在这样做,说明我已经放弃了权势而与他们讲仁爱了。

这样很危险,他们就不怕我了。

所以我要责罚他们,以绝爱民之道,立法势的权威。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

”听听,这是什么逻辑!用现代话说,势讲的是领导的职务权威。

很多国家机关、公司单位的领导人一定要做出跟下边人等级分明的样子,其实本质道理来源于此。

他们认为领导就是要让下属怕的。

势的核心是“独断独揽”,所有现在企业领导的“一把手”思维,或者说是“天才 1000个助手”的思维,本质上是“势”的影响。

2)所谓术,指政治权术,皇帝驾驭人时,神出鬼没,这就是“术”。

势是目的,术是手段,在过去来说,术就是皇帝统治、防备、监督和刺探臣下以及百姓的隐秘的具体的权术和方法。

“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用现代话说,讲的是领导如何“管理”下属。

每次去机场我都要去逛逛书店,几乎每次都失望而归,书店里管理学方面大多数的书都是关于此类“术”的书,什么管理下属的36招啊什么的。

现在一个流行是把所有的古代的书,都跟“管理”和“权谋”挂钩,从周易学权谋什么的,让我非常的讨厌。

的确很多领导者愿意用权谋的方式来驾御下属,但这不是常道,是不正常的。

曹操同学就擅长此道。

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他编了一个故事,说自己睡觉时会*,让人不要在他睡觉的'时候接近他。

他的一个侍妾看到他睡觉的时候被子掉了,就来给他盖被子,果然被他起来杀掉。

曹醒来之后,还故做不知。

隋文帝也乐于此道,为了考察大臣是否廉洁,他自己给他们设置了一些圈套,安排人给大臣们贿赂,结果很多人中圈套,就被杀了。

3)所谓法,指法律和规章制度,明君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绩效评估,说话算数。

商鞅同学刚开始变法的时候,担心没有人相信他的话,就在南城竖起一个大木头,然后公告天下:如果有人把木头搬到北城,赏10金。

开始时,人们奔走相告,议论纷纷,不知道这个家伙要干嘛,没有人相信他的话。

后来商鞅又把赏金提高到50金。

人们更是疑惑而又奇怪了,更认为是个骗局。

后来人们怂恿一个愚汉去搬这个木头,当他把木头搬到北城的时候,商鞅果然给了他50金。

举国为之轰动,人们相信商鞅是个说话算数的人了。

借着这个信任,商鞅开始了他的变法事业。

儒法之争:

法家和儒家历来争论很大。

儒家推崇“王道”,法家向往“霸道”。

儒家认为法家严刑峻法,急功近利,法家认为儒家迂腐可笑,纸上谈兵。

孔孟两个人周游于列国,希望国王相信并推行他们的“仁义之道”来治国,可是各国国王都觉得他们的方法好归好,就是太慢,等不及,他们更愿意用法家思想,他们认为法家思想见效快,重实际。

这种争论有点类似于武侠小说中关于气宗和剑宗的争论,或者说内功和外功的争论。

秦朝就是一个最重要的例子,在秦始皇之前几百年他们就开始用法家思想来治国了。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用五张羊皮买了奴隶百里羊,开始变法。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重农重兵,很快秦国开始富强起来。

秦始皇更是任用韩非子的同学李斯为相,把韩非子的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很快便实现了统一六国的伟大事业。

但是治理国家和夺取*是两回事。

夺取*的时候可以急功近利,但是治理国家的时候取需要长治久安啊。

可惜秦始皇不懂得这个道理,在他取得天下的时候,继续实施法家道路,继续严刑峻法,结果这么强盛的一个国家,一个一举扫*六国统一天下的国家,14年之后,就被两个农民率先揭起的起义给推翻了。

刘邦取天下之后,儒生陆贾劝告他说:“乃公天下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深以为然,借鉴秦灭国的教训,废弃严刑峻法,采用简单的法律;采用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黄老之道,形成了王霸兼用的治国方针。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开始了*2000年儒法兼用、儒道兼修的治国策略。

法家思想核心(扩展1)

——数学核心思想在教学中如何落实 (菁选3篇)

第一,从教学任务的角度来分析。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学任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学科内的基础知识,还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进行夯实,让学生的数学技能得到提高,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展。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进行调动,使学生成为数学活动中的活跃体。提高初中学生的全面数学素质,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必要要对学生的数学思想水*进行提高。

第二,从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目的来分析。自身素质水*的提高,是学生愿意接受数学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校也是从培养社会人才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让学生利用数学学科内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产与生活水*,是数学学科存在的价值。那么,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就是一个教育的重点。问题的解决程度与完美性,受到问题解决者思想水*的影响。于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会使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促进数学教学目的的实现。

第三,从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来看。与高中数学相比,初中数学是基础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主要涉及到简单的代数与几何知识,这些知识的讲解一般都是从概念、性质、公式以及定理等角度讲解的。数学教学的教师用书将数学思想与方法,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已经明确了数学思想的关键地位。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数学关注点从代数引向几何,并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所在,只有学生数学思想到位,才能克服这一学习难点。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设置,需要渗透数学思想。

渗透“方法”,了解“思想”

由于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维能力也较为薄弱,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忽视或压缩这些过程,一味灌输知识的结论,就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

如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课本《有理数》这一章,与原来部编教材相比,它少了一节——“有理数大小的比较”,而它的要求则贯穿在整章之中。在数轴教学之后,就引出了“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而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的`全过程单独地放在绝对值教学之后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住这个逐级渗透的原则,既使这一章节的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又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易于接受。

训练“方法”,理解“思想”

数学思想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方法也有难有易。因此,必须分层次地进行渗透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熟悉初中三个年级的教材,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这些知识从思想方法的角度作认真分析,按照初中三个年级不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掌握的程度、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如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引导学生先研究底数、指数为具体数的同底数幂的运算方法和运算结果,从而归纳出一般方法,在得出用a表示底数,用m、n表示指数的一般法则以后,再要求学生应用一般法则来指导具体的运算。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分层次地渗透了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方法,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起重要作用。

关注数学知识发生过程,加强数学思想的渗透

数学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融入,之所以说成是渗透,而不是教育。是因为数学思想一直贯穿于数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中。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进行知识的展示,为学生进行数学推导,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结论,更要让学生意识到在数学现象发生的过程中产生与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思想进行挖掘与渗透,会使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更加完整。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提炼,与数学教学活动是分不开的。在教师提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学习模型以及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

比如在讲解《正数与负数》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学习概念,不是简单地对其下定义,而是一种数学思想应用的过程。教师可以利用简单的数轴,为学生展示正数与负数,让学生从图中更加形象地了解数学概念。这样一来,在探究数学概念的过程中,数形结合的思想被渗透。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无论是解决问题,还是探究问题,学生都可以在感觉困难时,利用形象的图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因此,数学思想的渗透需要融入到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在解决问题时,加强数学思想渗透

初中数学学习,就是不停地对数学现象进行分析,得到数学结论,尽可能多地利用这一数学结论去解决数学问题。每一次解决数学问题,学生的思维都在不停的运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数学思想的指导,也离不开正确的数学方法。与此同时,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灵感可以升级为数学思想,服务于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形成自己独有的一套数学思想,其数学学习水*会得到质的飞跃。不同的数学问题,具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起一题多解的数学思想,敢于提出异议,寻找最佳解决方法。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图形的变换知识时,同一图形,要变换成另一种形态,可以经过不同的过程。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时间思考,鼓励学生开发更多的方法,从多个维度出发。大量的思维活动,会使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法家思想核心(扩展2)

——现代企业管理五大核心思想有哪些

一、企业环境管理思想

所谓“环境管理”,就是将环境保护的观念融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它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过程,要求在企业管理中时时处处考虑环保、体现绿色理念。这一思想可概括为“5R”原则,即:

(1)研究(Research),将环保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企业的环境对策;

(2)消减(Re—duce),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

(3)再开发(Reuse),变传统产品为环保产品,积极采取“环境标志”;

(4)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

(5)保护(Rescue),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洁活动,对员工和公众进行绿色宣传,树立绿色企业形象。具体地说,企业实施环境管理,要达到三个主要目标:一是物质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通过集约型的科学管理,使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最有效、最充分地得到利用,使单位资源的产出达到最大最优;二是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通过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措施和全过程控制的环境管理,使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三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绿色化,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对环境、对消费者无污染和安全、优质的产品。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资源利用越充分,环境负荷就越小;产品绿色化,又会促进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通过这3个目标的实现,最终使企业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环境改善协调同步,走上企业与社会都能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之路。实施环境管理,关键在于:

(1)树立环保经营理念。实施环境管理,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方面,需要企业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因此,企业要运用环保理念来指导规划和改造产品结构,并切实制订“环保计划”,实施“环保工程”,制订“环保标准”,树立“环保标兵”,发动全员积极进行一场全方位的“环保革命”,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2)积极推行IS014000环境管理新体系。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6年正式颁布了IS014000系列国际环境标准,以规范企业组织行为,达到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思想

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企业是由股东、债权人、供应商、经理人、顾客、雇员、*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实体。因此,企业的状况不仅关涉股东的利益,也关涉到所有相关者的利益。基于这一理念,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应该从追求股东利益至上转向股东利益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并重的发展模式。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载体,企业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而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因此,企业应该在关注经济利益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承担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尤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作为社会的重要组织,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保证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和谐融洽,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企业供应链管理思想

供应链管理(Sup*ChainManagement,简称SCM)供应链管理是对从供应商到客户之间的商业流程的集成管理,以提供给客户更具价值的产品、服务和信息。产品(实物)是从最初的供应商流向最终客户的`,资金反方向流动,信息则双向流动。因此,SCM实质上是对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管理。SCM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市场理念,有效整合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网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提高整个运作过程的效益。因此,供应琏管理在现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企业继自然资源、人力资本后的第三个利润增长源泉。

四、企业移动管理思想

移动管理*台相对以往的应用*台具有更加强大的优势,它把企业管理从电脑桌面延伸到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有移动信号的角落,为企业带来工作模式、程序以及思路上的变革,同时也为移动通信、商务服务和管理软件三者的结合发展开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面向企业级用户的企业移动信息化管理*台M—ERP是架构传统企业应用和无线应用的统一*台。通过这个*台,可以整合企业应用资源,提炼无线应用价值,将具有移动价值的应用呈现给客户,为企业客户提供更多的应用终端选择,从而体现“随身商务”的客户应用价值。针对现代企业对移动管理的特殊需求,基于M—ERP*台开发了一系列的应用服务,包括移动办公、移动管理f-jp、手机邮件、企业手机门户、移动数据采集、移动店门、移动报账中心、手机市场调查等,客户可以按需选择各项单元级应用,并且可以灵活拓展。可以说,M—ERP具备了“高便捷、易应用、重体验、低成本、快交付”的新一代软件服务的特点。移动两大业务支柱之一,移动管理(M—Biz)是企业管理的后端应用,包括企业对企业(BtoB)、企业对员工(BtoE)之间的管理。而M—ERP企业移动信息化管理*台正是移动管理业务线的核心产品。作为传统企业管理的补充和延伸,进入移动管理行业也有着较高的门槛,不仅需要具备移动商务本身的开发技术,更重要的是需要了解企业级市场,了解企业管理信息化。

五、企业精细化管理思想

管理首先是形势的需要。现在企业成本加大、财务风险扩大、利润空间缩小。其次,企业应有追求完美的精神。

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提高企业效率与效益为目的,运用现代管理模式,对管理对象实施精细、准确、快捷的规范与控制。管理的思路是:摒弃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把提高管理效能作为管理创新的基本目标,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取代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改变经验式的管理模式;将量化标准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以量化的数据作为提出问题的依据、分析判断的基础、考察评估的尺度,使无形的管理变成有形的管理;利用量化的数据规范管理者的行为,并对管理进程进行导引、调节、控制,从而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矫正管理行为。

法家思想核心(扩展3)

——道家思想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据初步统计,近百年来,国人关于道家的研究著作超过2000种,其相关学术论文更是数不胜数。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侧重于文献考据、历史脉络梳理、哲学思想分析等方面,至于道家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什么,至今没有人予以概括。鉴于此,笔者反复研读道家的一些代表性经典文献,发现蕴含于道家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观念是“*安”。可以说,追求“*安”就是道家文化的核心精神。

道家之“道”的本义是“安”

为什么说道家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安”呢?因为道家理论基石——“道”的深层意蕴是“安”,以“道”为本根而建立起来的道家文化体系可以说处处寄托着“*安”的旨趣。

众所周知,就直观层面讲,“道”所表述的当然是人行走的“路”。然而,如果从文字构型角度予以追溯,就会发现“道”字乃别有一番意义。在上古金文里,“道”之字形的外围是一个“行”字,表征十字路口,中间是“首”字,这个“首”就是脑袋,即先民说的“首级”。原来古人打仗,战败方的领袖“首级”就被埋在十字路口。此举有“镇慑为安”的功用。先民以为,路上存在邪灵等不*安因素,为了化解不*安因素,古人要举行“修祓”宗教仪式,其具体做法就是将异族人的领袖首级埋于道路交界处,念动咒语,从而产生镇慑保安效果。日本学者白川静在《汉字》一书中指出,“道”字的特殊构型所反映的就是这种“修祓”于路的情况。它的内在“*安”意蕴是非常古老的。

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对“道”的*安意蕴予以哲理解释。该书第三十五章谓:“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泰。”老子所谓“大象”即“道”,而“执大象”就是信仰大道、奉行大道、固守大道。“天下往”是说圣人奉行大道,天下万物都归向大道。按照《道德经》的说法,天下万物归向大道,生灵就不会受到任何伤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道是“安*泰”的。“安”当然是安全,而“*”就是太*,安全与太*合起来就是*安,可见老子讲“道”的要义就是*安。为什么*安呢?因为作为大象的“道”是“泰”,老子讲的“泰”乃出于《易经》之泰卦。该卦之象,下为乾,三阳上升,上为坤,三阴下降;阴阳二气,流通交感而成和,故谓之“泰”。既然阴阳交合,当然也就*安吉祥。

老子关于“*安之道”的哲理论述在后来的制度道教经典里得到进一步发挥。如《元始说先天道德经》第五章称:“恍恍惚惚,万物之鬼宅。道行真化,杳冥之灵室。虚无至大,元居道安。”该书将“道”与“安”联结起来,形成“道安”的短语。《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道安”概念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如果我们稽考一下“道安”之前的“元居”二字就能够发现奥妙。“居”字上面是“尸”,这当然与死人有关,“尸”之下的“古”最初意味着用武器与密咒来镇慑,“古”字上头的“十”表征武器,而“口”是器皿形状,先民们在安放死者时要用密咒,将之刻写于龟甲、树皮等载体上,收藏于器皿内,再加上石刀之类武器镇守,这就是“古”的原初意蕴;以“古”置于“尸”下,表示对“尸体”的守卫,此即为“居”的本义,此等意义可以从上文所用“鬼宅”“灵室”两个词中得到进一步佐证。毋庸置疑,“鬼”“灵”都是从死亡现象引发出来的。对此,宋代道教学者李嘉谋在《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第五章曾经用“元元之妙,一穴其真”予以解释。这个“穴”字本指墓穴,而“真”字在最初即死者尸体的象形,古人曾经把死亡称作“归真”就是此意。联系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所谓“道安”乃是就生死问题而发的,最初是形容死者得*安,尔后则生发出“护佑万物为安”的意义。所以,李嘉谋在该书第五章中接着说:“所谓穴者,开物成务之谓也。虽穴其真,而元妙之本,不散不亡,以无象为象,故曰孔容。以无神为神,故曰神帝。虚无至大,虽散为道,然散不失元,故道无巨细,居之皆安。”此段文字既暗示了“道”的原始意义,又展现了“*安之道”的无限妙用。

道家“*安”理念的文化根基

道家看重“*安”的理念可以上溯于远古时期先民的求安意识。这一点从*神话里可以找到关联的线索。“*”之“盘”,繁体字写作“盤”。有学者指出,这个字就是“般”,即“搬”的`本字,表示用盘子装载物品进行搬运,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问题在于“盘子”的“盘”,其上部是“舟”,因此笔者以为,最初用于搬运的工具是“舟”,即用小船搬运货物;而“舟”旁的“殳”,甲骨文的字形像手持一种长柄勾头似的器具,系古老的武器。远古先民于狩猎和战争前,要手持“殳”器,翩翩起舞,作为祭神礼仪。后来的“庆典操舞”即设置“殳仗队”,并且有专门负责“殳仗队”工作的官员,其后代遂有以“殳”为姓者。为什么要持“殳”起舞祭神呢?一方面是为了鼓舞士气,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祈求*安。“殳”与“舟”结合,应该也有两种功能,一是把“殳”作为划船工具、控制*衡,另一则是保护行舟安全。这样看来,“盤”的上部应当蕴藏着先民渴求“*安”的意愿。至于“*”之“古”,正如上文已经指出的,本有在祭祀时陈列武器以*武的意义,之所以陈列武器,无非是为了镇安。由此可见,“*”这个神话名称在深层次里蕴含着“*安”理趣,这是有蛛丝马迹可寻的。

再从情节内容上来看,*神话更是寄托着先民追求*安的意愿。徐整的《三五历纪》这样叙述:“天地混沌如鸡子,*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髙一丈,地日厚一丈,*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髙,地数极深,*极长。”故事开端所呈现给人的空间是狭小的,整个天地就像个鸡蛋,*就在这个小鸡蛋里,多么压抑啊!难怪*要改变环境。根据汉文翁“高朕石室壁画”等文物考古资料,可知*是通过特殊器具来改变环境的。他左手握石斧,右手握木把,作顶天立地状,背后是开阔的天空。*手中的石斧既是拓展生存空间的工具,也是自我护卫的武器。无论是拓展空间还是自我护卫,都是为了*安生存。因此,*神话可视为上古先民渴求*安愿望的一种文化演绎、一种符号象征,*即是远古先民心目中的*安大神。

尽管最早记载*神话的《三五历纪》是三国时期的作品,但有关*的岩画、方鼎形象却相当古老。例如云南沧源岩画显示:一人头上发出太阳光芒,左手握一石斧,右手拿木把,两腿直立,傲视一切。这种形象与《三五历纪》记载的*开天辟地传说正相契合。马卉欣著《*学启论》指出:这幅岩画是两万年前原始人的作品,足见*神话由来已久,寄托于其中的“*安”意识当然也应该追溯到原始人类的生活那里了。

作为史官,老子通晓天文、地理、民俗风情,对于上古神话当是了如指掌的。他在《道德经》里说,“以知古始,是谓道纪”。什么是“古始”?时雍《道德真经全解》卷上将之解释为天地万物“混而为一”,这里的“混”也就是徐整的《三五历纪》描述*化生时的天地混沌状态。从这种语境来看,老子讲的“古始”可以理解为*开天辟地的本初状态;简单地说,“古始”就是*之始。老子告诉我们,唯有了解*开天辟地的本始状态,才能把握*安大道规律。

道家“*安”文化精神的多维表征

老子《道德经》之后,《列子》《庄子》等先秦道家典籍以及汉代以来的制度道教经典文献,大量地论及“*安”。其中,有两个方面内容尤其值得注意:

第一,个人*安取决于社会环境*安。对此,《淮南子·览冥训》有精彩论断:昔日黄帝治理天下,“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岁时孰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暗,辅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城郭不关,邑无盗贼,鄙旅之人相让以财,狗彘吐菽粟于路,而无忿争之心”。所谓“人民保命”意味着:全体社会成员的人身安全是有保障的。这种描述,反映了道家学派极端重视社会整体生存环境治理的情形。

第二,人类*安取决于自然环境*安。从保障人民的*安生活着想,道家学派不但注重社会环境的治理,而且将人类生存与天地环境联系起来。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说:人以地为法,地以天为法,天以道为法,道以自然本性为法。照这样的思路,人类生活与天地存在是一体化的。人类的*安生活取决于天地*安。对于这种观念,汉代道书《太*经》卷四十五《起土出书诀》进一步发挥说:“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所谓“人命”就是人类生命。“人命乃在天地”意味着人类是以天地为生存环境的。在《太*经》看来,人类要*安生存,必须从“安其天地”入手,唯有天安、地安,人类才能长安。

法家思想核心(扩展4)

——书法家的故事10篇

掘墓偷艺

钟繇是东汉末年人,他对于书法学习十分的执着热衷,几乎已经到达痴狂的地步。据说他以前在抱犊山读书,为了练习好书法,将山中的石头、树木都写成了黑色。有一次,他和曹操、韦诞等人谈论书法用笔,因为兴致浓厚,以致于睡前还不断的心摹手画,竟然将被子给划破了几个洞。

韦诞也是当时一位书法家,据说他手头东汉大书法家蔡邕的“笔论”,因此他的书法水*十分高,当时人都推崇他的书法,认为是当朝第一书法家。钟繇想向韦诞借阅这本“笔论”,但韦诞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绝,钟繇气得捶胸呕血,幸亏曹操用五灵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韦诞过世后,钟繇便派人从坟墓中挖出那本书,反覆研究,最后了解用笔的奥妙。

乞米帖

颜真卿为唐代三朝旧臣,忠正刚正,名重海内。但是因廉洁自持,绝不贪枉苟取,因此衣食也常不能自给。他曾写一封乞米的信给当时的李太保,证明他拙于生产,家里食指浩繁,全家喝粥度日已经数月了,此刻又没米了,感到十分扰心,期望看在以往的交情上,请求救济一些米给他。那种状况实在令人同情。颜真卿的书法成就一向为后代尊崇,多少都受到了他的人格感召之故。

“浓墨宰相”——刘墉

清乾嘉年间,帖学风行,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等人书法更是风靡一时,当时还有一位与之齐名的人物,他就是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里的主角——刘墉,他善于学习历代名家的长处,大胆创新,韵味特殊,备受世人赞赏。

刘墉博通经史百家,他的书法,不随俗,初从赵孟頫入,法魏晋,学钟繇,兼颜真卿、苏轼及各家法帖,但他敢于创新,不受古人牢笼,貌丰骨劲,味厚神藏,超然独出,自成一家,“名满天下”。刘墉的书法,初看圆软轻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刘墉书法之境界能够“静”、“淡”、“清”三字概括,这是他超过常人之处。他与喜用淡墨的王文治成鲜明对照,有“浓墨宰相”之美称。但他敢于突破传统的写法,受到了当时的一些思想保守的书法家的指责,翁方纲就是其中的一个。

清人包世臣《艺舟双楫》记载着这一趣事:翁方纲有一个女婿是刘墉的学生。有一次,这个学生去看望岳父,正碰上翁方纲在练字,写的还是他练了一辈子的字体,一笔一画都完全按古人的要求,不改动一笔。这个学生因为受到老师刘墉的影响,对老岳父墨守成规看不惯,就拐弯抹角地说:“岳父,您和我的老师都是当代的大书法家,我从来没有听您评论我的老师的书法。您这天给我谈谈吧!”

翁方纲放下笔,看了看他的女婿,说:“你回去问你的老师,他写的字哪一笔是古人的?”

这个学生真的回去问老师。刘墉笑了笑说:“你回去也问你的岳父,他写的字哪一笔是他自己的?”

这互相间的问话,反映了他们对待书法艺术的不同见解,一个守旧,一个创新。之后这个故事成了书法史上的佳话。

据说刘墉握笔的姿势也是很奇特的。他在客人面前写字的时候,笔正腕端,采用传统的握笔方法。但是,他自己在内室书房写字的时候,就不论写大字写小字,都转动笔管,飞快地书写。笔随手指前后左右旋翻飞动,像狮子滚绣球一样。他写得兴奋的时候,甚至笔管脱手飞落到地上。可惜,这种方法没有传下来。

蔡邕偶创飞白

汉朝的蔡邕,字伯喈,官到中郎将,人称“蔡中郎”,他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明白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东汉灵帝熹*年间,皇上旨令蔡邕写《圣皇篇》,完稿以后,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但是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交上文章,立刻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最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这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事见唐·张怀瓘《书断》)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必须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到达成年人的水*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必须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到达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先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样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明白是怎样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这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了道路。

翰林顾子敦身材魁梧,与黄山谷同在翰林院供职。夏日闷热,子敦有午睡的习惯。黄山谷每伺子敦熟睡之际,便在他敞露的胸腹上写字。子敦虽然恼怒也无可奈何。有一天,他睡在桌子上,醒后得意地对黄山谷说:“这下子你没法子捉弄我了!”山谷笑而不语。等回到家,子敦脱下衣衫,夫人问子敦背上的字是怎样回事?原先山谷偷偷地将诗写在他的背上了。诗云:“红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当时民间流行纹背,写的就是这首诗,所以被山谷用来作为开玩笑的材料了。(据《复斋漫录》)

康熙的母亲对书法颇有研究,尤其喜欢当时书法大家赵涵的一些字帖,便让康熙学习。康熙也乐此不疲,学习一个时期后康熙觉得差不多了,便试着上街写字。一天,他以秀才的身份去周至县城私访,在大街上铺开纸张,挥笔写到:“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知年”。

因疏忽把悄然的“然”字丢了上边的一点,尽管如此他依然喜出望外,自言自语道:“听说周至有个赵涵字写得不错,诸位看我的字与赵涵比谁居其上?”

话音刚落,一位老者提笔在那个“然”字上添了一点,这一点点得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康熙见状惊问:“请问老先生尊讳?”人群中有人搭话:“他就是我们周至的赵涵!”听说是赵涵,康熙立即请他到酒家,席间便请教起书法来。赵涵也不客气,从运笔到布局,从揣摩到腹稿,讲得头头是道。康熙听了如醉如痴,不住地称奇:“先生造诣颇深,教诲之言当为师训。”分手时,康熙道出了自己的身份,并请赵涵进京称臣。赵涵听说是皇上驾到,吓得连连叩头:“万岁明鉴,恕小人无礼!”

康熙私访回京,想试试母亲对书法的眼力,就把在周至大街上写的字拿给她看。母亲拿起字来端详了一会儿,说:“康熙学字数十年,只有一点像赵涵。”并把赵涵添上的一点指给康熙。康熙听后对母亲更加敬重,从此也坚定了他学习赵涵书法的决心。

东汉灵、献帝时人。籍居南阳。后为袁术将。工书,尤善八分书。书迹为时人所宝。晋卫桓《体书势》云:“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或时不持钱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值,计钱足而灭之又云:“师宜官每书辄削而焚其拊。梁鹄乃益为拊,而之酒,候其醉而窃其拊。鹄卒以书至选部尚书。”南朝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云:“《耿球碑》是宜官书。自矜重。”南朝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曰:“师宜官如鹏翔未息,翩翩而自逝。”庾肩吾《书品》列师宜官,为上之中品,云:“师宜官鸿都为最,能大能小。”唐张瓘《书断》卷中云:“灵帝时征天下工书于鸿都门,至百人,八分称宜官为最。”列师宜官八分书为妙品。唐续《墨薮·九品书人论》列师宜官正隶草为上之上品传世书迹有。《耿球碑》。

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子,官至黄门侍郎。性爱竹,尝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晋书·王徽之传》里记载着一则他“雪夜访戴”故事,历来为文人所称道。

王徽之在山阴县住的时候,一天晚上突降大雪。他看到皑皑白雪心生感慨,立刻叫下人斟了酒来,一个人在屋里踯躅彷徨,吟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王徽之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戴逵。戴逵(?~396年):字安道,东晋学者,著《释疑论》反对佛家因果报应说,擅雕塑、书、画、鼓琴。屡征不仕,《晋书》卷94有传。戴逵当时在剡县,离王徽之那里还有很远的距离。王徽之根本就不管这些,他命令下人备船,深夜冒雪向剡县前进。

经过一个晚上的水陆跋涉,第二天早晨来到剡县。到了戴逵家门前,王徽之突然停住了,他告诉下人,不和戴逵见面了,原道回到。下人很是不解,就问他原故。王徽之说:“我本来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见不见戴逵根本就无所谓。”

王徽之的行径,任性随意,旷达通脱,显示出魏晋时期,名士们任性适情的生活态度。不失清高和风雅,因而“雪夜清兴”之事历来很为后人称道。

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都是著名的大书法家。父与子之间有这么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王羲之有事去京城,临走时在家中的墙壁上题了几个字。王献之也受好写字,他偷偷地把父亲题的字擦掉,照原样题写上自己的字。王献之写好后,仔细端详了一番,自以为写得不错,能够以假乱真了。王羲之回到家中,看到墙壁上的字,仍旧以为是自己原先题的字,很不满意,不觉叹气说:“我离家时真是喝得大醉了。”王献之听了,内心十分惭愧。从此,他更加认真刻苦地练字也成了一个与父样齐名的书法家。

法家思想核心(扩展5)

——肉片凉拌做法家常 (菁选2篇)

用料

主料五花肉350g

调料酱油适量干辣椒适量蒜泥适量芝麻油适量

凉拌猪肉的做法

1.一块五花肉(之前先用盐腌)焯水后,重新换上一砂锅的水,煮开后,捞去浮沫。

2.煮大概30分钟左右,具体看肉的大小,最好的方法是用筷子穿下,看是否可以穿过,熟了就好,也不需要煮太烂。切好摆盘待用

3.取煮肉的原汤,下香菜末,爆炒过的干辣椒

4.再下老干妈辣椒酱,蒜泥,酱油,和麻油

5.均匀地倒在切好的肉上。

用料

猪肉 1千克

生姜 一大块

大蒜 15粒一般大小的

葱 适量

花椒 适量

泡椒 十个

花椒油 适量

辣椒油 适量

酱油 三勺

辣椒酱 一勺

花生油 适量

醋 适量

凉拌瘦肉的做法

冷水入锅加几片生姜,两颗葱,一小把花椒,清水刚好盖过肉块盖上锅盖大火煮。

一直煮到肉块熟为止。

准备冰水,是用来快速冷切肉块的。其实最好是放入冰箱急冻半小时以上。方便肉块切溥片。

冷过的肉决拿出晾干水份。

晾干水份后,切溥片,越溥越好。

葱、姜、蒜、泡椒切茉。锅內放入少许花生油,油烧热,放入切好的.葱姜蒜泡椒快速翻炒几下,倒出。

放酱油三勺、辣酱一勺、花椒油小半勺(怕麻的少放点,如果有香油的最好也放点。)醋少许。

充分拌好,这时那股香味出来了,注煮口水別掉碗里.……

调好香料倒入切好的肉片上,再充份搅拌,美味就是这样。开吃吧!

小贴士

如果有香菜,再放几颗切成茉的放入香料里。

法家思想核心(扩展6)

——莲藕的做法家常 (菁选2篇)

材料:猪排骨1000克,莲藕1000克,生姜1块。

做法:

1、莲藕削去外皮、洗干净。

2、将莲藕轻轻拍破,再切成厚约1-2厘米的藕段,以清水浸泡备用。

3、猪排骨切成1.5厘米长的段,撇净血污,放进冷水锅里,待水开后撇去血沫。

4、放入生姜,在汤里滴入数滴食醋,以利分解骨头中的钙质,大火烧开后转成小火。

5、炖煮1小时左右,待排骨半熟时,放入莲藕。

6、继续炖煮半小时后,加适量盐,关火即可食用。

材料:藕两节,糯米半碗,冰糖、红枣、红糖、糖桂花、蜂蜜适量。

做法:

1、糯米洗净后用清水浸泡2-3个小时。

2、藕洗净去掉外皮(藕要买那种用来煲汤的七孔藕)。

3、用刀在藕的一头连同藕蒂切掉两三厘米,留作盖子。将已经泡好的糯米填入莲藕中,一边填,一边用筷子捅结实一点。

4、等到藕眼里都放入糯米后,把藕蒂盖子盖上,并用牙签固定封口。

5、准备好煮藕用的调料和红枣。

6、把酿好的糯米藕放入锅中,注入清水没过莲藕,在里面放入红糖和红枣,大火煮开后转小火再煮半小时。

7、半小时后放入冰糖再用小火煮一刻钟左右。煮好的糯米藕捞出稍晾凉后,便可切片食用了,吃时还可在上面淋上糖桂花和蜂蜜调和的蜜汁。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