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妇女在太后雕像和儿媳雕像前烧香跪拜
《清廷十二月令中轴线》描绘了三月人们在水边饮酒作诗的场景。
再过几天,就是农历三月初三了。现在人们似乎对这一天感觉不太好。但在历史上,3月3日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古代人想在水边洗澡,希望洗去往年的霉运,祈求新的一年有个好兆头。汉代以后,人们不再只是在水边举行沐浴擦水的仪式,还把它当作宴饮玩乐的好机会。因此,有了一种新的习俗,在水边一起喝酒,把水引向一条运河——蜿蜒的水。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3月3日是最早的情人节。
上巳节最早起源于涿鹿打败蚩尤后,黄帝回到雄国(今河南新郑),于3月3日登上基茨山(位于新郑)祭拜天地山川。为了纪念黄帝的功绩,后人每年三月三日都会举行一次前往轩辕黄帝的朝圣活动。《李周》郑玄注:“我18岁被断后,现在三月如水等。”,这是对上巳节最早的记载。后来,上巳节在春秋时期非常流行。
《后汉书·礼记》记载:“是正月初三,当官的、百姓的,都在东边的活水上洗(净)了,就说‘洗洗擦出’‘留在土里(病)”,是大病。”可见汉代沿袭前代习俗,以祭奠上思节为主要节日。魏晋以后,上巳节定在3月3日,后人继续沿袭,成为人们在水边饮酒作乐、郊外踏春的重要节日。
由于三月初三是一年的开始,人们赋予了它许多新的内涵,尤其是它被年轻男女解读为最早的情人节。三月初三,大家在水边用蓝草举行仪式,出席观看襁褓,成为古代未婚男女约会的好机会。《李周媒体之家》记载:“在仲春的月亮上,男女会相遇,所以同时,跑者情不自禁。”也就是说,在这一天,父母和政府都不会阻止未婚男女见面和相爱。因此,年轻男女喜欢在这一天春游,相亲相爱。在《诗经》这首诗中,就清楚地记录了当时青年男女在三月初三约会的场景,甚至衍生出了无极之物——牡丹(“魏氏与女子,齐一互相挑逗,给她们牡丹”)。
汉代以后,上巳节的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不再只是举行在水边洗澡除草的仪式,还把它当作宴饮玩乐的好机会。于是,曲流水流工程出现了。根据《荆楚年谱》,“三月三日,知识分子走出朱江的池塘和沼泽,喝一口蜿蜒的水。”魏晋以后,曲水成为上巳日的主要活动。当时,达官贵人或文人墨客一起到滨水地区赴宴,并引水成渠,称为“曲水”。然后,装满酒的“曲水”漂浮在水面上,从上游释放出来,这样它就可以借助水流的力量把杯子传递给灯。当杯子在客人面前慢慢流逝时,你可以一口气把它拿下来,然后吟诗写诗娱乐,这叫曲水。
历史上最著名的曲流活动是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成员的兰亭聚会。在这次修缮活动中,王羲之和孙绰、谢安等40多位东晋名士齐聚兰亭。他们都施展才华,得到了三十七首诗,成为《兰亭集》。王羲之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由此,“曲水刘玉”游戏得到广泛传播,产生了大量的宴席诗和骈文诗序。南北朝时,有简文帝、颜延年、沈约等。到了梁代都有了“三月三曲水”的诗序,使曲水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唐永春二年(683年),初唐四杰之首王波带领一批诗人,在云门寺景山太子阁主持了一场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书活动,并撰写了《切云门修山亭序》,仿《兰亭集序》。可能还没完成。同年秋,王波又致力于此,著有《岳州秋宴亭序》。此外,白居易、刘禹锡等人还于唐文宗开宗二年(837年)三月三日在洛阳举行宴会。十五位学者出席了晚会。他们欣赏风景,写诗,歌和水在流动。刘禹锡认为比兰亭的会议好。“第二天,我们会向别人学习。”
唐朝3月3日,举行了新进士庆功宴。
唐朝是诗歌的全盛时期,所以三月初三,他们喝酒赏景,唱歌写诗,在这个领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唐高宗调庐二年(680年)三月三日上思节,在王明夫山亭举行上思节诗会,诗人陈子昂参加。会上,、圆明、韩、高俅、、崔致贤各作诗一首,均为《三月三日山亭夜宴》四言诗,入《全唐诗》。诗人崔致贤带头作诗,六人作序,孙作序。前言介绍曲水流淌的过程,以及各人择一字为韵作诗的情况:“调庐二年,晚春三日,聚于王之,申约。......风景伴中国,心意已至。所以贾凯宴,涤烦领。沿着杯子弯曲水,沿着路径折叠毛巾。......杜挚陈石,季良辉。还在探索一个词,六韵成章。”这也是少有的有详细记载的诗歌会。
此外,唐代诗人孟浩然曾在《伤逝》中组织过一次诗歌会。但由于他的诗友大多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到场,虽然活动不太成功,但他还是精神饱满,写了一首关于上思节活动的诗:《上思三月·浮杯·十年》。坐空等,玩得开心,讨厌没有邻居。晚上,在兰亭北部,烟雾打开并弯曲了滨水区。浴蚕遇妾,采艾值得一游。古墙可题写,战场易懂神。人群够不到,今天早上就浪费了。"
唐代,新进士的正式发布日期正好是上巳节之前,当时长安皇亲贵族的主要活动区域也在曲江。位于曲江长安城东南,是皇家园林所在地,有曲江池、大雁塔、芙蓉园等景点。于是,三月初三在曲江亭举行的新进士庆功宴——曲江社,为三月初三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在唐代,能够参加曲江宴是很多文人墨客梦寐以求的大事,当时新文人在曲江宴上的心情可想而知。玄宗时,诗人刘沧中进士在参加宴会后,写下《七律·后宴曲江》,描述当时的盛况:“而春节选胜游,首宴兴远曲江头。紫粉墙仙,柳笛吹御楼。Xi的风景明亮,远离海岸,晚上空山绿色落在周放。回家就不会醉在花丛里,香车如水。”
举办宴会的时候,也要从新科中挑选两位最年轻的学者充当花探索者(郎),走遍长安城,收集城中最美的花,带到宴会上,以示关注。诗人孟郊,有一次考上科举后,带着花探四处奔走,写下了《考后》这首诗:“从前污秽不堪,如今纵情声色,无止境。我以春风为荣,一天就能看到长安的花。”
曲江的宴席活动丰富多彩,还有一个题词席。宴会结束后,学者们去即墨在塔壁上题词。同年年中,选了好书法家书写,后人称之为“雁塔题字”。白居易27岁时,成为一名学者,是同时参加考试的17名学生中最年轻的。当他感到自豪时,他写道:“古达的头衔是17个学生中最年轻的。”
皇帝高兴的时候,会邀请新的学者来参观芙蓉园。诗人沈李有一段亲身经历:“春风来园,桃李开,花入御花园。芳草归玉乐,凤凰池旁有个金花瓶。绿柳遮风,红草丛生拂。晚上逛曲江,未央岳明锁千门。”这对于新晋学者沈李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
正常情况下,做学问就是进入官僚阶层。正因如此,在曲江设宴的当天,全城,全市官员和大臣的家,都被出动,“滚车串珠帘,鳞次栉比”,争相进士为自己挑选“女婿”。百姓也想看看文人雅士的风采,所以在曲江景区,“车马满堂,无法形容”,曲江宴更是让原本热闹的三月三日上巳节更加红火。(刘永家)
补上白老北京三月初三
作为六朝古都,从1月到3月3日,在北京的皇家园林中,皇亲国戚在刘备亭吟诗作诗,老百姓也有热闹的地方,那就是盘套宫庙会。
皇家花园里有一个流动的杯亭。
在老北京的皇家园林和一些古代寺庙园林中,有人工建造的流动的杯、渠、池或亭,供皇室、学者和学者聚集在园林中举行宴会、饮酒、写诗和娱乐。元、明、清时期,北京的皇宫里有流动的杯子、运河或亭台楼阁。元代在太岳池西岸的盛兴宫修建刘备运河,在明代修建的西苑南岸修建明清时期的刘备亭。清康熙皇帝曾御书“曲剑浮花”匾,乾隆皇帝将其命名为“流水声”和御书匾。后来,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故宫新修宁寿宫园时,仍记得在园内建刘备亭,牌匾名为“赏亭”。
圆明园、恭王府花园、潭柘寺也有类似的流杯亭。1913年,梁启超曾在万盛园(动物园)举行集会。在集会中,用“刘、易、曲、水”的韵来朗诵诗歌。当时的翻译家严复曾吟诗押韵:“晚春值得去除丑,去做山阴之旅的白日梦。”
3月3日,娘娘庙举行庙会。
在3月3日的上巳节,还有一个古老的民俗,叫做“祭祀生育之神高青”。《礼记·月令》载仲春月,“亦是月,鸟来。到天,到高青的监狱神社”。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仪式在古代的庄严。3月3日,全国各地都有去仙女庙祭拜仙女和西王母的活动。在老北京,盘涛宫有庙会供奉太后。蟠桃宫,位于东华尔城街以北,东便门大通桥以南,是文人墨客的庙堂观。这座寺庙建于明初,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
北京蟠桃宫有三座山门,门前有一对石狮旗杆。门楣上嵌有“护国太平蟠桃宫”的石匾,左右墙上嵌有“蟠桃节”的四个绿边琉璃字。
明清时期,蟠桃宫每年三月初一至三月初五开放寺院。寺庙开放时,游人摩肩接踵,盛况超过老北京的长甸庙会和白云观庙会,成为老北京五大庙会之一。
特别是3月3日上巳节,会有很多妇女烧香、祈婚、求子,所以陶盘宫也被称为娘娘庙。许多妇女在太后雕像和儿媳雕像前烧香跪拜,在儿媳雕像前“绑娃娃”。
什么是“拴系娃娃”?我亲眼见过这个习俗,也听家人说起过。在老北京,有些已婚妇女,如果过了一两年还是没有孩子,就要在三月初三去蟠桃宫,烧香跪拜后才能给娘娘塑像,然后挑一个泥娃娃再给娘娘送人。因为重男轻女的习俗,当时的媳妇当然要选一个男孩,用红绳绑在泥娃娃上,然后给主管道士一些香钱,悄悄把泥娃娃带回家。如果你有一个儿子,那么你将把你的儿子列为第二个孩子,被绑的泥娃娃将被称为“大宝贝哥哥”。媳妇会去盘涛宫祭拜感恩,为泥娃娃穿上手工缝制的衣服,放在屋里的床柜上久久不散。
3月3日,护城河开闸放水。
在老北京,有些人参观了盘陶宫的庙会,不仅是庙会本身,还有它周围的特殊景观。蟠桃宫前的护城河与通惠河、北运河紧密相连。元明清时期,水波荡漾,岸边垂柳林立,运粮船、游船往来穿梭。它是老北京人游览风景的旅游胜地。3月3日盘套宫庙会时,通惠河二门开闸蓄水。JD地区的游客喜欢乘船来,上岸看风景,拜神,在这里闲逛。这一幕曾经是老北京。
这种热闹的景象持续了几百年,直到1957年庙会关闭,盘涛宫的庙址改为眼镜厂。1987年,因修建东便门立交桥,陶盘宫被拆除。在原址上还有一座保护国家太平宫的纪念碑。现在,这个遗迹可以在明城墙公园找到。从2007年开始,每年的3月1日至3日,盘套宫庙会都在盘套宫遗址西侧的明城墙遗址公园进行修复。人们可以欣赏舞狮、踩高跷、抖空竹子等传统技艺,品尝传统美食,也可以领略北京话的吆喝声和魅力。(张善培)